第三章 动乱始末 平叛之路(第2/3页)

李泌答:两年。

肃宗问:为什么?

李泌说:贼心如此。臣早就发现,逆贼但有斩获,总是全部运回范阳。这就是苟且之贼,岂能拥有中国?可见不足为虑。但,王者之师,讲究的是“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这就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谋定而后动。

具体的设想倒也简单:由李光弼、郭子仪和皇帝自己各率一军,从河北、河东和扶风交替出击,让敌人疲劳奔命于千里,不战而溃。待来年开春,便命西北各军与李光弼联手直取范阳,覆其巢穴。逆贼退无所归,留不心安,势必人心惶惶斗志全无。届时,我军四面围歼,可以灭此朝食。

显然,这是斩草除根一劳永逸的方案,肃宗却在同意之后又反悔。原因也很简单:他太想收复长安和洛阳,根本等不到两年之后,也不认为范阳有多重要。[65]

◎安史之乱大事年表

公元 年号 月份 事件
755 天宝十四载 十一月 安禄山反于范阳
十二月 洛阳沦陷,封常清、高仙芝被杀
756 至德元载 正月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 潼关失守,哥舒翰投降
唐玄宗出逃,马嵬坡事变
太子李亨与玄宗分手
安禄山军进入长安
七月 李亨在灵武即位
757 至德二载 正月 安庆绪杀安禄山,即皇帝位
九月 郭子仪与回纥联手收复长安
十月 收复洛阳
759 乾元二年 四月 史思明在范阳称帝
九月 史思明占领洛阳
761 上元二年 三月 史思明被杀,史朝义即皇帝位
762 宝应元年 四月 玄宗、肃宗崩,代宗即位
十月 唐与回纥联手收复洛阳
763 广德元年 正月 史朝义自杀
闰正月 回纥大军回国,安史之乱平

不听李泌之计的结果如前表所示,长安和洛阳虽然如愿收复,战争却又延续了五年,洛阳也再次沦陷。而且,安史之乱的最终平息,还要拜叛乱集团的内讧所赐: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自杀。

如果他们团结一心呢?

难讲。

可怜大唐人民,却得为两任皇帝的错误决策埋单。宝应元年(762)十月,帝国第二次收复洛阳。由于借助了回纥的力量并有过协议,回纥兵进城以后便疯狂掠夺,大火竟累旬不灭,残暴程度不亚于“叛匪”。政府军也以河南地区是“贼境”为由,所到之处一路掳掠,时间长达三月之久,肆虐程度也不亚于“同盟军”。洛阳城的建筑物全被毁坏,士农工商无论贵贱贤愚都只能以纸为衣。[66]

这可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民为国本。洛阳民众的苦难,其实暗示着帝国的未来将命运多舛,只不过当局者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一个文明在溃烂中沉沦。

[57]见《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元年十月条。

[58]令公一词的解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元年十月条胡三省注。

[59]见《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十月条。

[60]见《旧唐书·郭子仪传》。

[61]见《新唐书·李光弼传》。

[62]见《旧唐书·李光弼传》。

[63]见《旧唐书·李光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十月条。两书所记时间不同。

[64]见两《唐书》之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及胡三省注。

[65]见《新唐书·李泌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七月条、十二月条。按,李泌论李林甫事与提出平叛方略,《资治通鉴》分别系于至德元载七月和十二月。但《新唐书》记载肃宗“抱泌颈以泣”之后有“因从容问破贼期”一句,则应是同时。本书所述肃宗语,亦糅入了李倓论孝的观点,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