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第3/4页)

《欧洲文艺复兴史》封面

1920年,蒋百里从欧洲归来,以一个军事学家的身份,却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他请梁启超来作序,梁启超看了书后,大加赞赏,写序竟有些控制不住——一篇序言,写了5万字,和书的正文差不多了。梁启超觉得这么长的序言闻所未闻,索性另外帮蒋百里写了一篇短序,然后把自己这篇长序言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然后,又反过来请蒋百里写序。

《欧洲文艺复兴史》出版后大受欢迎,也鼓舞了蒋百里。蒋百里在1920年9月开始主办《改造》杂志。这本全国性的杂志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只有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可以超越。而之前他在留日期间主办的杂志《浙江潮》也红极一时,鲁迅、章太炎等人均在上面发稿。

从1920年到1935年,蒋百里倾注大量心血的《共学社丛书》,共出版了16套86种图书,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等作家的作品,都收录其中。

蒋百里还写过大量文史方面的研究文章,比如《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后人回忆蒋百里时,肯定是冠以“文学家”“史学家”,甚至“报社总编辑”的头衔。

好在,“军人蒋百里”最终战胜了“文人蒋百里”。1925年,蒋百里宣布重新出山,再次投身军事事业。

因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击败日本。

7

《国防论》封面

一生没有带兵打过仗的蒋百里,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威望?

因为在1937年初,蒋百里把自己多年留学和思考的东西,集结成册,出了一本书,那就是著名的《国防论》。

在这本约10万字的书里,他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军事理念和军事制度,包括制空权的重要性和总体战的概念,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给出了中国国防建设的建议和方法。

这本书经当时的《大公报》出版后,轰动一时。

当然,蒋百里最熟悉的,还是当时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本。早就判断中日必有一战的蒋百里,多次谈及对日本的战略,总结下来有三点:

第一,中国不怕日本鲸吞,但怕对方蚕食。所以对日本不能节节败退,要主动实行全面抗战,不能让日军存在后方,要让其无暇消化占领区。

这一点,后来共产党的部队做到了。

第二,主动攻击在上海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再从北往南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常出现的灭亡一个朝代的打法),而是从上海开始,溯长江而上,从东往西打,从而中国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军在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这一点,国民党的部队做到了。蒋介石在1937年发动了惨烈的“淞沪会战”,结果日军的进攻路线真的因此改变了。

第三,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时间拖得越久,离胜利越近。

这一点,国民党军队后来也照做了。尤其是蒋百里的保定军校门生薛岳,指挥四次长沙会战,前三次会战,牢牢将日军钉死在这条线上。

蒋百里不断强调一点:和日本作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从这三点来看,后来抗日战争的态势,确实是按照蒋百里当初的判断发展的。蒋介石在抗战期间,自始至终没有和日本有过媾和行为。当然,这也和蒋百里后来成为蒋介石的身边高参有关。

只可惜,蒋百里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这场战争的胜利。

1938年10月,蒋介石把陆军大学校长的位置交给了蒋百里——在此之前,他自己担任校长。

仅仅一个月之后,1938年11月4日凌晨,蒋百里因心脏病,与世长辞,终年56岁。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作挽联: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改迁后的蒋百里墓,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山陵园

馒头说

“纸上谈兵”是不是一个贬义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的。

但蒋百里真的就是这样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近年来,舆论有一些把蒋百里“神化”的嫌疑。但抛开那些经不起考证的传说,你仔细看,蒋百里依然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学家——不是军事家,因为他确实没有带过兵,打过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