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板”之死(第2/6页)

戴笠回家,在母亲的安排下,娶了一个叫毛秀丛的女子为妻,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按照母亲的想法,戴笠师范毕业后,就当一名小学老师,平平安安度过这一生。

但已经闯荡过江湖、见过世面的戴笠,又怎么可能闲得住?在家待了段时间后,他决定还是要出去闯天下。在上海、宁波、湖州这一带“讨生活”的戴笠,随后的那些经历,倒也是挺有意思的。

他去过少林寺习武,当时和他一起习武的弟子里,有一个人叫许世友,后来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

他去湖州和一群人结拜兄弟,其中有两个人,一个叫胡宗南(国民党一级上将),一个叫王亚樵(著名的“暗杀大王”,最后死在戴笠手里,参见本书收录的《“暗杀大王”的最终宿命》)。

24岁时,他回浙江开了家“春风武馆”,然后去上海赌场玩骰子,因为赌技精湛,被赌场老板看中,结拜为兄弟——那个老板,叫杜月笙。

27岁时,他在家乡组织“自卫团”,在苏浙战争中抵抗闽军的入侵。

总之,在30岁前,戴笠是一个到处混的人,虽然留下了一些名声,结识了一些日后的大佬,但如果就一直这样混下去,他也不可能在历史上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直到1925年,戴笠碰到自己的同乡加同学毛人凤,毛人凤赞助了他20块大洋,劝他去考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前途会非常辉煌”。

戴笠第一次去考的时候,没有考上,随即求助于当年在上海叫他“叔叔”、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戴季陶(后来当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戴季陶出钱资助了他,鼓励他再考一次。

1926年,戴笠终于考上了黄埔六期的骑兵科,只是当时已经30岁。和戴笠同一期的同学,年龄大一点的也就22岁,年龄小一点的可能才十七八岁,他在同学里可谓是“德高望重”。

在黄埔军校,戴笠开始使用“戴笠”这个名字。曾有人说戴笠用这个名字是想戴皇冠,其实典出晋朝周处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骑马,他日相逢卿当下。”意思是君子之交,贫贱不移。

而且,“戴笠”这个名字,有“隐藏在帽子下”的意思,和他日后的职业倒也颇为契合。

也正是那份成熟和稳重,30岁的戴笠在学校里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校长蒋介石。

蒋介石那时虽然是黄埔军校校长,但也就比戴笠大10岁而已,两人在上海还见过几次。在学校里的时候,戴笠就开始注意搜集学校里的各种情报(主要是共产党渗透的情况),再通过人交给蒋介石。

1927年4月,戴笠被分配到许振亚手下的国民革命军骑兵营第一连第一排,参加了北伐。骑兵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不是作战,而是在大部队到达前侦察敌方情报。戴笠将这项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有些情报是直接交到蒋介石手里的,所以蒋介石对他的印象进一步加深。

在随后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蒋介石开始在北伐军内大力清洗共产党员,戴笠写信向蒋介石揭发了骑兵营中20余名共产党员,由此正式走入蒋介石的视线。

从1927年开始,戴笠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尉联络参谋,主持情报工作。

这是戴笠一生命运的第一次转折。

3

从1929年开始,蒋介石认为负责情报的“中统”出现了大问题。

那个时期,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几次大“围剿”都遭遇了惨败,其中很多绝密的行动,都有被共产党提前知道的嫌疑,蒋介石开始怀疑“中统”是不是被共产党渗透了。

1931年,中共的特别行动科顾顺章被捕叛变,蒋介石恍然大悟——连中统局局长徐恩曾的机要秘书钱壮飞也是中共的人,共产党的渗透已十分严重。

随后的1932年,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这个事件其实是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捣的鬼,而“中统”的情报系统居然事先没有任何情报,蒋介石终于下定决心,要在“中统”之外,另起炉灶。

谁来做负责人?想来想去,蒋介石想到了戴笠。

纵观蒋介石的用人标准,他有一个明显的优先级:“人才+奴才”——“奴才”——“人才”。

蒋介石与戴笠。可以注意戴笠看蒋介石的眼神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给美国国务卿的报告中指出:“看来蒋委员长的个人偏向,喜欢任用故旧和他个人认为可靠的老伙伴,以担负重要的职位。至于明知他们腐化贪污有据,或缺少能力等等,他却置之不管。”

而既有能力,又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戴笠正是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