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球”阴影下的“小山智丽事件”(第2/3页)
那一次,何智丽照办了。
而就在之后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焦志敏“回让”了她一次。
至于在新德里世乒赛,何智丽为何敢“揭竿而起”?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她背后的资深教练孙梅英。厌恶“让球”的孙梅英赛前关照何智丽,让她别当面说不肯让球,到了场上放开打,“拿了世界冠军,我去机场接你”。
后来,乒乓球队让何智丽写检查,孙梅英确实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奔走呼吁,让何智丽最终免于遭受处分。
然而,有些无形的“处分”,却是躲不开的。
1988年,乒乓球第一次正式成为奥运会项目。当时憋足了劲要拿第一枚奥运女子乒乓球金牌的何智丽,却遭受当头一棒:当时24岁的她,排名世界第一,却没有入选女乒名单。
尽管之后有各种解释,包括“队内民主投票说”“战绩一般说”等,但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没有入选奥运代表队,在当时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那一年的汉城奥运会女乒比赛,当初让球给何智丽的“小队员”陈静,顶住压力,拿到了女单金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
但同样不应该忘记的一个人,是和何智丽互相让过球的焦志敏。在奥运会女乒单打半决赛中,因为怕焦志敏进入决赛后,可能打不过捷克斯洛伐克的选手赫拉霍娃,焦志敏再一次“受命”让球给队友李惠芬。
在后来争夺第三名的比赛中,25岁的焦志敏似乎为了证明教练组的错误选择,咬牙战胜了赫拉霍娃,却在领奖台上痛哭流涕。之后她说了一句:“我再也不想打乒乓球了。”随后远嫁韩国,拒绝了韩国乒乓球队的邀请,真的再也没摸过球拍。
4
1989年,在国内已经打不上球的何智丽,远赴日本,嫁给了日本大阪的工程师小山英之。
小山英之,是大阪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儿子。所以何智丽的婚礼在大阪举行时,证婚人是大阪府知事(相当于市长),而在上海举行婚礼时,证婚人是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
何智丽,从此改名小山智丽,并在之后获得了日本国籍。

当时何智丽的婚礼相当隆重
1992年,在日本的小山智丽重新拾起了乒乓球拍,并在1993年获得了全日本乒乓球竞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1994年广岛亚运会,小山智丽是憋着一股劲的,据说,她每天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一度把男陪练累得尿血。
1994年10月13日那一天,确实是小山智丽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在那天上午,她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单冠军、当年的队友陈静(当时已代表中国台北参赛),下午,又战胜了当时中国女单技术最全面的乔红,到了晚上,则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击败了当时几乎没有败绩的邓亚萍。
一天之内,连胜中国女乒三大顶级高手。
这份战绩,足以让任何乒乓球选手激动,以至小山智丽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这比我作为中国选手获胜时还要高兴。这是我八年来第一次在大赛中夺取冠军。来日本后,我有六年时间没有参加大型比赛,但在我丈夫的指导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我明年在世界锦标赛上,还将作为日本队的一员,争取为日本夺取新的奖牌,以回报日本观众和新闻界对我的期待和鼓励。”[1]
这段话,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到了当时的中国观众。更糟糕的是,经过一些记者有意无意地“修改”,何智丽的一些话成了:
“我为拥有日本这样的祖国而自豪。”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打败中国人!”
“我终于战胜支那人了。”
这些“语录”,在当时的国内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有人曾说,中国乒乓的“海外兵团”那么多,打败中国选手的人也很多,但为什么当时大家只恨小山智丽?
一种解释是:因为她代表日本,喊着“哟西”,打败了中国人。
若干年后,小山智丽在做客国内一档访谈类节目时表示,她平时一直喊“哟西”,甚至在国内打球时就喊,并不针对谁。
5
事实上,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是当时已30岁的小山智丽的最后巅峰。
在那之后,她除了在1996年拿到过一次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单冠军,以及连续六年蝉联日本乒乓球女单冠军之外,再也没在世界舞台上拿到过什么成绩,也不可能再对中国女乒造成任何威胁。
但是,就是那个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却让小山智丽成了整个中国乒乓球史,甚至中国体育史上不能忽略的一个人物。因为她让国人一直在审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该如何协调,祖国与入籍国的感情该如何归属,以及,那个一直困扰着中国体育优势项目的名词:让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