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第2/3页)

蒋翊武以“总司令”的名义,下达了“十条十款”起义令,命令在10月9日晚上12点整,以南湖炮队鸣炮为号,城内外各军一齐行动。

这封命令被用复写纸抄写了30份,在下午四点由专人分送到各标营。其中最重要的一封,是给南湖炮队的,因为他们将担负“发令枪”的责任。蒋翊武特别关照那位同志:“事关全局,最为紧要。”

接下来,蒋翊武决定死守小朝街85号不走了——革命爆发时需要各方面的联络和指挥,只要南湖炮队炮声一响,这里就不再危险了。

晚上11点,蒋翊武没有等到南湖炮队的炮声,而是等到了拿着花名册抓人的警察。

听到楼下敲门声的时候,蒋翊武就知道事情不对了。他对同伴说了一句:“事已至此,不要慌!”然后抄起一颗炸弹就带头往楼下冲。同为革命党骨干的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人拿着炸弹,跟在后面。

面对涌入的大批警察,刘复基抬手就甩过去两个炸弹——革命党人的制作工艺实在太差,炸弹该响的时候,没响。

随即所有人被捕。

如果是在打电子游戏,屏幕上是时候出现如下一行英文了:Game Over(游戏结束)。

或者就像是在“斗地主”时,清政府手里一把王炸三个2,革命党手里一把散牌,还能往下打?

但就是这样的一局牌,都能有反转。

5

首先,蒋翊武居然逃出来了。

之所以能逃,是因为他没剪辫子。当时他留着长辫,穿着长马褂,一副路人的样子,而且他就是按照路人的台词表演的:“我只是路过看热闹的,你们抓我干吗?”

这个时候,革命队伍里没有叛徒的重要性就凸显无遗——敌人没有一个认识蒋翊武的,自己人没有一个出卖蒋翊武的。

警察真的把蒋翊武当成了路人,根本没严加看管。于是,在同伴的帮助下,蒋翊武晚上瞅了个机会,翻过围墙就跑了。

其次,湖广总督瑞澂急于邀功,居然以为已经扑灭了革命之火。

在抓了32个人后,瑞澂通告全城:“此次匪巢破获,可以安堵一方。须知破案甚早,悖逆早已消亡。”

然后,又急吼吼地向清廷发电:“瑞澂不动声色,一意以镇定处之。”“俾得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

但是,一手烂牌的革命党人,厄运还没有结束。

因为已经获悉了革命党人的计划,武昌城全城戒严,所有营房的士兵都不准外出,不能与外界接触。

那位最重要的给南湖炮队送信的人,没能把信息传递过去。

换句话说,蒋翊武原来死守小朝街85号,是毫无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今晚要起义,但是,没人打发令枪了。

而这时候,蒋翊武觉得起义暂时已无法发动,决定离开武汉,先到附近的监利县避避风头。

武汉革命党人的总指挥差点被抓,外出避难,总参谋长被炸弹炸伤,还在养伤。

这场迫在眉睫的革命,到底是爆发,还是不爆发?

6

时间到了1911年10月10日,晚上7点。

武汉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

离原来约定的起义时间,已经过去了19个小时。

全城戒严中,二排排长陶启胜开始查房了。在查房的过程中,陶启胜发现正目(相当于班长)金兆龙和士兵程正瀛在擦枪(一说在睡觉,“擦枪说”出自熊秉坤回忆录,可信度高),旁边放着一堆子弹。

在全城紧张的气氛中,陶启胜立刻质问这两个人在干什么。

“以防不测。”金兆龙回答。

“是不是想造反?”陶启胜一把抓住金兆龙。

“造反又怎样!”金兆龙索性豁了出去。

“来人!抓起来!”陶启胜对外面的人大喊,然后脑后就挨了一枪托——一旁的士兵程正瀛动手了。

熊秉坤,因为组织第八营率先起义,被孙中山称为“武昌第一枪”,后又被人称为“熊一枪”

情知不妙的陶启胜转身就跑,程正瀛抬手一枪,正中陶启胜腰部。

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就是这样打响的。

枪声惊动了营外的工程第八营的代理管带阮荣发、右队队官黄坤荣和司务长张文涛,他们闻声奔进营内,结果被程正瀛及其他闻讯赶来的起义士兵全部击毙。

阮荣发临死前还喊了一句:“此事做不得!要诛九族!”

枪声同样惊动了营外的另一个班长:熊秉坤。

熊秉坤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班长,而是革命党在工程八营的总代表。就在前一天起义暴露之后,熊秉坤在10日的早餐时间就串联好全营的革命弟兄:名册已经被搜集去了,反正是一死,晚上听枪声,起义。

只是这一枪,不是熊秉坤先打的,而是程正瀛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