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前后的四个片段(第2/3页)
在中国战场的第一线,国民党军队一度是抗战的主力。但在广袤的沦陷区,国民党军队早已撤退,一直都是共产党的武装在扛起抗日的大旗。日本投降,主力都在中国西南部的国民党军队,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沦陷区去受降。而共产党军队在沦陷区艰苦奋战了那么久,怎么肯原地不动,放弃接受日本投降的权力?

准备投降的日本军队
70万外强中干的日本关东军,根本扛不住如狼似虎的160万苏军,苏联事实上已经完全掌控了中国东北。苏联不怕美国,他想把东北给谁,就给谁。
当时的东北,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掐住整个中国的工业乃至经济命脉。
考虑再三,标准民族主义者蒋介石,痛苦地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来换取苏联撤出东北,最重要的,是不支持共产党军队。
然后,后来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蒋介石也知道了。
1953年2月25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宣布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然而,外蒙古独立早成既定事实,早已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喊出来的话,又有谁听?
1953年,国民党的中央会议上,蒋介石说:“承认外蒙独立的决策,我本人愿负其全责。这是我个人的决策,是我的责任,亦是我的罪愆。”
3
1945年8月30日下午2点5分,美国五星上将、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的座机“巴丹”号降落在横滨以西的厚木机场。
即便到了跨出机舱门时,向来天不怕地不怕的麦克阿瑟,内心依旧有一丝不安——尽管这是他坚持要求飞到这里来的。
早在一周前,麦克阿瑟就应该降落到这里,处理受降事宜了。但日本人警告他说,厚木机场停着数不清的“自杀式”飞机,数不清的“神风特攻队”队员已经表态:渴望与这位“沾满大日本皇军鲜血的刽子手”同归于尽!
于是,在命令厚木机场的所有日本飞机拆除螺旋桨后,麦克阿瑟的座机才敢降落到这里。
从机场到横滨市区,有13公里路程。一路上,麦克阿瑟发现,道路两旁,站立着3万日本士兵。这些士兵,都是背对着道路站立的。
麦克阿瑟更不安了。
虽然他很得意自己这次的冒险行为——在日本本土,尚有300多万日本士兵,他却带着很少的人登陆日本来接受投降。麦克阿瑟一生都喜欢冒险,一直冒险到朝鲜战场上的仁川登陆,之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身边有人向他解释,日本士兵背对道路的这种姿态,是在保卫他们的天皇陛下。
“天皇”,是麦克阿瑟进入日本前,研究最多的词之一。在进入日本之前,美军给日本人翻译草拟的天皇投降诏书,第一句是:“我,天皇裕仁……”麦克阿瑟发现,这句很平常的话,却让在场的日本人都面露愠色。有人悄悄告诉他:天皇从来不用“我”,用“朕”。
麦克阿瑟后来告诫所有部下:“不要不尊敬天皇,这样会惹怒疯狂的日本军人。”
但进入日本后,麦克阿瑟做了一个超出军人智慧的决定。他并没有如外界所呼吁那样的,惩戒日本天皇并废除天皇制度,而是保留了天皇制度,只是让天皇发布了一个《人间宣言》:天皇宣布自己也是人,而不是神。

麦克阿瑟和日本裕仁天皇
美国人既降低了天皇的威信,又保留了日本人的颜面。
之后,麦克阿瑟作为一个驻日本盟军最高司令,实际上的日本“太上皇”,做出了一系列让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客都竖起大拇指的治理日本方案:释放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类政治犯(麦克阿瑟是狂热的反共产主义者),修订日本的民主宪法,分配给日本农民土地,瓦解财阀的垄断,甚至给日本女性投票权——麦克阿瑟透露过自己这样做的目的:进一步让日本男人的威信扫地。
日本居然在这样一个军人的治理下,迅速摆脱了战后阴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麦克阿瑟在“密苏里”舰上代表盟军签字
在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舰上的日本签字投降仪式后,当时主持仪式的麦克阿瑟,特意安排了一个环节:400架B–29轰炸机在1500架美国海军舰载机的护航下,集体掠过“密苏里”舰上空。
那种整个海洋为之震颤的感觉,是麦克阿瑟希望日本人感受到的:不是要“玉碎”吗?自己掂量下,有机会吗?

麦克阿瑟
但那个时候,麦克阿瑟还是有一些不安的,因为接下来作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长官,他将决定日本未来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