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5/16页)
注70远东宣教会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京等处建立远东圣书院,地址在地安门外东皇城根14号,即吴效兰女士的这个表姐去做礼拜之处。20世纪50年代改成厂房,厂房迁走后现为巴国布衣风味酒楼。
注71雪池,指雪池胡同,位于陟山门街中段的北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北边高南边低,胡同里有6座冰窖,因而得名雪池。过去是皇家的御用冰窖。储存的冰,主要是夏季供皇宫中消暑降温,食品的防腐、冷藏之用。
注72引自中国画报社、新世纪之光编辑委员会编《旧中国掠影》,中国画报出版社1993年版,108页。
注73陟山门是北海公园的东门。陟是“登高”的意思。门后为白塔山,入门即可登山,故名。陟山门街在清朝宣统时称陟山门大街,民国初年简称陟山门,后又改回宣统时之称。1965年定今名。陟山门街是连接景山西门与北海东门的通道,其南有大高玄殿。
注74这里说的“去台湾”,是指护送大陆精品文物迁往台湾。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平津受到日本侵略军的威胁,北平的文物亟须转移。由故宫博物院组织,于1933年2月至5月分5批将故宫、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运往上海。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迁运至南京。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的文物又分3路疏散至后方。最重要的80箱文物,最初存贵阳安顺,后存四川巴县;另有两批文物分存于四川峨眉县与乐山县。1946年,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8年末至1949年初,故宫方面派那志良、吴玉璋(即吴效兰女士的叔叔)、梁廷炜、黄居祥负责将最重要的80箱文物及后拣精品文物以轮船运往台湾省基隆。据那志良《我与故宫五十年》一书记载,吴玉璋先生曾参与文物疏散后方及战后迁回南京的工作,其间担任峨眉办事处职员。1960年到1962年主要研究故宫瓷器,编制卡片,并据此对瓷器进行分类,得到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的补助。另曾编辑《孙虔礼书谱》,并任“中国古艺术品赴美展览委员会”展览审议组的审议人员(黄山书社2008年版,186、191、195、205页等)。
注75那志良(1902—1998),字心如,满族,北京人。1924年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解放前夕随一部分故宫古物迁赴台湾,一直供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他历经了故宫博物院成立、古物南迁、精品文物运台等重要历史事件,一生与故宫及其文物结缘,是故宫历史和故宫文物的重要见证人和守护人。除了张宗尧先生提到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之外,还有《玉器通释》、《石鼓通考》和《我与故宫五十年》等著作,其中后者由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第36卷第4期起到第38卷第6期止连载的那先生关于故宫的文字结集而成,因其中所述乃那先生从1925年至1974年在两岸故宫工作恰好50年的经历,故名《我与故宫五十年》,黄山书社2008年版。
注76关于梁廷炜、梁匡忠父子与故宫古物南迁的关系,可参见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梁金生的口述。
注77严家淦在台湾多次连任“副总统”,1975年蒋介石病逝,严家淦继任“总统”,任职3年有余。这里提到严家淦,亦可知其叔吴玉璋在台湾所受重视。
注78倒仓,指的是京剧专业演员在青春期“变声”过程中没有过渡好,嗓子“废”了,再不能唱戏,只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如琴师、鼓师或改武行、丑行等。
注79正宫调,传统调高称谓。工尺七调之一。
注80吴效兰女士这里说得不错。兴隆寺全名叫万寿兴隆寺,始建于明代,据说是大太监王振的家庙。此后一直是太监集中居住之所。该庙坐西朝东,南临后宅胡同,北至庆丰司,西靠中南海东墙。内有大殿几重,院落很多。现在犹存,地址为北长街39号。
注81本书中很多访谈,除被访者和我(即访谈者)之外,经常还有别人在场,或是被访者的家人、亲属,或是为我安排这次访谈的中介人,对他们的身份,我会在每篇访谈的注释内作出介绍。在本篇中,张碧君夫妇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张莉女士为我推荐的,张碧君女士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过一段时间,二人是同事。张莉的父母也是老北京人,对老北京的胡同比我更熟悉,详见后文陈允庄口述中张莉的一些插话。
注82北京大学第二平民学校是1921年由北京大学平民教育研究社社员计划开办,附设于北京大学第三院。借北大三院工字楼教室为教务办公室及阅览室,其教室、教学工具等亦由北大提供。(参考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1912—1937)》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31~1293页)张德泽先生即于该夜校师范班毕业。又按,关于单士元,参见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编)中单嘉筠的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