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虽繁,必不可少(第2/3页)

天使馆使用少,闲置多,修葺费用高昂。要用的时候,天使馆又是不可缺少的。琉球世子都要等馆舍修缮完毕才向清朝请求册封,而不会实时遣使求封。服丧期的存在,福建船队的修造,馆舍的修缮通常使册封仪式在世子继位数年甚至十数年之后举行。历史上就有数位琉球世子由于在位时间短,尚未接受册封或册封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如尚忠王、尚思达王、尚成王等。

册封是中国派人去藩属,藩属使团到中国来就是朝贡。清政府相应有一整套接待贡使的礼制。为了体现礼仪之邦、泱泱大国的形象,清朝不惜催发官吏,耗用重资,征动民力。

琉球朝贡使团以耳目官、正议大夫充正、副使,另有通事(翻译)等官吏和随从、水手等,乘坐多艘贡船来到福建。经过申报、停泊、检查、封舱、会盘、验看、勘合等程序,福建地方政府将使团一行迎入专门的驿馆(琉球馆,又名柔远驿)歇息。这琉球馆不仅接待琉球贡使、通事等官员,也是琉球商人、船员、难民等在福州的食宿馆驿,成了琉球人在中国的主要活动据点。琉球人在琉球馆中经商访客,研读经书,吟诗作对,甚至聘师学艺。随着中琉交往日增,琉球馆接待之人日众,馆舍自康熙朝后多有增建、修缮。

中方的接待工作在琉球馆中就展开了,本着“厚来薄往”的原则高标准接待。福州官府按一百五十人的规模,无偿供应琉球馆的物资,其中琉球官员月给米五升,日给菜金银五分;余者月给米一点五升、一升不等,日给菜金银五厘。另外每人每天给柴火费一厘银子。对于贡使,地方官少不了招待殷勤,接风、饯行的宴席及馈赠自然是难免的。

琉球使团的最终目的是入京朝觐天子,进献贡品。但他们不能私自进京,需要等候中国皇帝的圣旨。接到使团后,福建巡抚就向朝廷申报琉球入贡消息。皇帝允准使团觐见,回旨发到福州。福建巡抚按旧例,将硫黄贡品收储在藩库(琉球的贡品主要是硫黄,朝廷让福建就地接纳),给琉球使臣办好进京的公文,一般委派五品上下的文官一路护送贡使和其他贡品进京。使团走陆地,路程大致是福州—清湖—杭州—苏州—扬州—淮安—张家湾—京师。

进京的只是琉球使团的主要官员,大部分琉球人留在福建。他们携带为数不少的货物,来和中国人贸易。这些人一般要做两个多月的买卖,也不等进京的同伴返回,就携带从中国购买的物品、会合留华的其他琉球同胞,乘坐来时的船只先行回国了。

清政府规定:“外藩遣使进贡入关后,即饰该使臣赶紧起程并饰伴送官沿途照料妥速行走,务于12月20日以前到京以符定制。”限定这个日期的目的是为了让贡使在元旦之日参加“随班朝会”的盛典,让他们能亲自朝觐皇上,以睹“龙颜”;同时出席皇帝的盛大招待宴会,这既是清政府对藩属使者的一种高规格的接待,也反映了清政府对藩属的友好态度。若琉球贡使未能依限抵京,护送的福建官员将受到查处。就有多名官员因为护送延期而受到降级等处分。

琉球贡使到京,入住会同馆。会同馆是使团在京的主要活动场所,清朝设置了大使、提督等官负责接待。《大清会典》为我们勾勒出了琉球使团在北京的朝贡经过:

使团入住,会同馆即着手协调,安顿使团在北京的日常事宜。贡使主要由礼部承担接待,户部、兵部、工部、内务府等部衙分别配合承担财务报销、安全保卫、馆舍修缮、后勤保障等项工作[2]。会同馆大使根据福建督抚的报文,查点核实使团人数,由提督官具文呈报礼部。提督在第二天率贡使到礼部,拜会礼部的堂官,贡使递送琉球国表文章奏。琉球使节拜会礼部,要遵守一套礼节。使臣具表文、方物,来到礼部。“侍郎一人出立案左,仪制司官二人分立左右楹。馆卿先升,立左楹西。通事、序班各二人,引贡使等升阶跪。正使举表,馆卿祗受,以授侍郎,陈案上,复位。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礼,兴。退,馆卿率之出。礼部官送表内阁俟命,贡物纳所司。”

确认琉球使团进京后,礼部仪制清吏司向皇帝具题报告进表的日期、程序、礼节和仪式,等候皇帝旨意。此时,贡使紧张的外交活动展开了:纳贡,习礼,觐见,领赏,筵宴。其中的重头戏为觐见皇帝。“届日帝御殿,礼部尚书引贡使入,通事随行,至丹墀西行礼毕,升自西阶,通事复从之。及殿门外跪,帝慰问,尚书承传,通事转谕,贡使对辞,通事译言,尚书代奏。毕,乃退。如示优异,则丹墀行礼毕,即引入殿右门,立右翼大臣末,通事立少后。赐坐、赐茶,均随大臣跪叩,饮毕,慰问传答如初。出朝所,赐尚方饮食,退。翼日赴午门外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