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土生海外地名(第3/4页)
元人周致中所撰《异域志》两次提到“西洋国”。其一是“虎六母思”(今波斯湾口伊朗忽鲁谟斯)条。条中说,此国风土物产“与西洋国颇同”。其二是“西洋国”条。条中说,此国“在西南海中,地产珊瑚、宝石等物,所织绵布绝细,莹洁如纸”。校注者陆峻岭认为,这里提到的“西洋国”就是古里(即元代之俱蓝)。此说误,“西洋国”应当是马八儿,而当地出产的“莹洁如纸”的棉布,应当就是开封犹太人寺院中弘治二年碑和汪大渊提到的“西洋布”和或“西洋丝布”。
“东洋”的名称可能与宋代的“东大洋海”有关。“东洋”的概念初见于元人陈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分为“大东洋”与“小东洋”。《志》文说:
东洋:
佛坭国管小东洋:麻里芦、麻叶、美昆、蒲端、苏录、沙胡重、哑陈、麻拏罗奴、文杜陵。
单重布罗国管大东洋:论杜、三哑思、沙啰沟、塔不辛地、沙棚沟、涂离、遍奴忻、勿里心、王琶华、都芦辛、啰愇、西夷涂、质黎、故梅、讫丁银、呼芦漫头、琶设、故提、频底贤、孟嘉失、乌谭麻、苏华公、文鲁古、盟崖、盘檀。
阇婆国管大东洋:孙条、陀杂、白花湾、淡墨、熙宁、啰心、重伽芦、不直干、陀达、蒲盘、布提、不者啰干、打工、琶离、故鸾、火山、地漫。(注:陈大震:《大德南海志》残卷,北京图书馆藏本。)
从陈大震所提到的上述地名来看,元初和元中期时代的“东洋”主要指今菲律宾诸岛、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以东之西太平洋海域。其中之“小东洋”主要指今菲律宾诸岛和加里曼丹岛,由佛坭国(今文莱)管领。而“大东洋”主要指加里曼丹岛以南直至今澳洲之海域。“大东洋”又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包括今印尼马鲁古群岛以东诸地,西部主要是今印尼爪哇、巴厘诸岛。(注:陈连庆:《〈大德南海志〉所见西域南海诸国考实》,载《文史》第27辑,1986年,第145—164页。)
汪大渊也提到了“东洋”。他在“爪哇”条中提到爪哇岛“实甲东洋诸蕃”(注:汪大渊:《岛夷志略》,苏继庼校注本《岛夷志略校释》,第159页。);在记述位于“海东一隅”的“毗舍耶”时,他又说,“东洋闻毗舍耶之名,皆畏避之也”。在“尖山”条中,他说“兹山盘据于‘小东洋’”。(注:汪大渊:《岛夷志略》,苏继庼校注本《岛夷志略校释》,第193页。)汪大渊虽然没有提到“大东洋”,但想必他也是知道这个名称的。
《南海志》主要记叙广东与外蕃的往来,而《岛夷志略》则叙述福建与海外的联系。“东洋”的名称虽初见于元人陈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如果此名称在入元后才产生,则不可能在短短数十年内为广东、福建等广大地区的海商所熟知。足见元代的“东洋”、“大东洋”、“小东洋”等地理概念,只不过是沿用了宋代的旧称而已。
元以后“东洋”与“西洋”的概念继续为人们所袭用。明代张燮的《东西洋考》中只有“东洋”的总名称,不再有“大东洋”与“小东洋”之分。但张燮的“东洋”,大体上相当于宋、元时代的“小东洋”,也即今菲律宾列岛与加里曼丹岛附近海域。而宋元时代属于大东洋的“文鲁居”(单重布罗国管下),在《东西洋考》中译称为“美洛居”或“米六合”,被划入“东洋”的范围。同样,《东西洋考》中只有“西洋”这个名称,相当于宋元时代的“小西洋”的概念。而宋元时代的“西洋”,即今印度东南沿海的马八儿等地,在郑和时代被称为“西洋锁里”,但不见于张燮的著作。
(三)下番航线与东西洋的划分
前已提及,唐和唐以前,中国舟师在异域远洋航行时,特别注意航线所经的河川入海处,以为目的港和中转港的标志。此前已提及,《梁书》在描述从扶南(今柬埔寨)至印度的航路时说,从扶南发投拘利口,循海大湾行,可至天竺江口。(注:《梁书》卷54《中天竺国》。)这段文字无一处提到沿途所经的海名,但却提到了两个河口,即“拘利口”(或“投拘利口”)和“天竺江口”。可见中国舟师泛舟远航时,身处流动的船舶,在水天一色的茫茫大海中,非常注意目力所能及的陆地的地貌特征,依靠河口这样一类的重要地理方位标志物来控制航线。因此可以说,依据航线判断海外地理,是中国舟师的古老的传统。
前面所引述的《东西洋考》“文莱”条中提到,文莱为“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但许多依此研究“东洋”与“西洋”的地理划分的学者,却往往不得要领。所幸张燮在《舟师考》中叙述了“西洋针路”和“东洋针路”。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东洋”与“西洋”的区分的基本依据在于航线的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