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洋(第3/3页)
(二)“西洋第三港”
《岛夷志略》“苏禄”条在介绍各种珍珠时说,有“出于西洋之第三港”,同段另一处又径称“第三港”。“第三港”条中,汪大渊又提到:“第三港古号马渊,今名新港,口岸分南北,民结屋而居。田土、气候、风俗、男女与八丹同。去此港八十余里,洋名大朗,蚌珠海内最富。”作者还详述了当地采取珍珠的过程。(注:汪大渊:《岛夷志略》,苏继庼校注本《岛夷志略校释》,第178、287页。)第三港的珍珠不但运销海外,也贩至印度南部其他港转口。在同书“沙里八丹”条中,汪大渊即提到,“地产八丹布”,“珍珠由第三港来”。
此“第三港”名称的来历,苏继庼认为“乃以其位于蒂鲁钦杜尔(Tiruchendur)与卡亚帕塔纳姆(Kayalpatanam)二港之北,顺次为第三,故有第三港之名”。清末民初沈曾植曾认为它的古名“马渊”与《海录》之“马英”有关,当位于印度西南之地。苏继庼认为当为铜叶河下游加一港外淤岸之新港“奔颜加一”(Punnei-Kayal)。苏氏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岛夷志略》“西洋第三港”条中有关采珠的记载,与《马可波罗游记》所述在马八儿附近采珠恰恰相吻,并认为自古锡兰以海珠为名产,当出于此附近。苏继庼进而考定,“印度半岛南端有铜叶河(Tamraparni)注入马纳尔湾中”,希腊人已称为“真珠大市场”。其下游有“加一”港口,为泰米尔语“水道”之义。此“第三港”与“新港”及《元史·马八儿传》中之“新村马头”皆为其地。至于距“第三港”八十里之“大朗洋”,苏氏认为当为铜叶河梵名Tambraparni的音译,其地即马纳尔湾之珠池。(注:同上书,第288—290页,见注释。)由此观之,“第三港”为马八儿重要港中,盛产珍珠。
(三)西洋人
《岛夷志略》“旧港”条提到当地土地肥美,或云“一季种榖,三年生金,言其榖变为金也”。后来“西洋人闻其田美,每乘舟取田内之骨,发归彼田为之脉而种榖”,因此“旧港之田不复生金”。(注:汪大渊:《岛夷志略》,苏继庼校注本《岛夷志略校释》,第187页。)泛舟至旧港取土的当为马八儿人或俱蓝人。
(四)西洋国
元末明初周致中曾著有《异域志》,书中提到一个“西洋国”,说“在西南海中,地产珊瑚、宝石等物”。同书在“虎六母思”(忽鲁谟斯)条中又说,“其国地西南海中。回纥之国。其地至热,出番布珍宝,与西洋国颇同。”(注: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第23页。)同书“黑暗国”条述曰“地产犀牛,与回鹘同,即南海中回回也,未尝入中国,其俗皆与西洋同”。(注:同上书,第30页。)这里所提到的“西洋国”,校注者陆峻岭认为就是“古里”,即元代之俱蓝。此说乃本于《岛夷志略》。如前所述,元代的“西洋国”应当指不阿里的祖国马八儿(注:参见拙文《“东洋”与“西洋”的由来》,见本书第13页。)、俱蓝(古里)和南印度。
元以后“西洋”的概念继续为中国人袭用,但其意义与元代相较有了一些区别,其地理范围各书记载也不一致。《东西洋考》中的“西洋”,约相当于宋元时代的“小西洋”的概念。而宋元时代南印度的汉名“西洋”在郑和时代被称为“西洋锁里”。元代“西洋”兼指古里或印度南部其他地方的意义在明清两代继续使用。如巩珍《西洋番国志》在“古里国”条中说:“古里国,此西洋之大国也”。(注:向达校注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页。)此外“西洋”在明代又兼指印度和印度以西地域,这一点广为人知,此处不赘。
“西洋”的称呼一直沿用到清代。清康熙时水师将领陈伦炯把印度称为“小西洋”。(注: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海国闻见录〉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1—62页。)
《大清会典》多次提到康熙年中“西洋国”的入贡,并说“西洋国在西洋海中”。这里的“西洋国”仍然是指印度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