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图、针路与回回地理学(第2/2页)
《顺风相送》的作者在其书的前言中说,他的著作本于周公的《指南之法》。《指南之法》大约是一部假托周公之名的航海针路书,作者说它“通自古今,流行久远”,其书“中有山形水势”,但传抄描绘有误,又迭经增减。可见至明代中叶尚存。《指南之法》是一部航海者必备的针簿,“行路难者有径可寻,有人可问。若行船难者则海水连接于天,虽有山屿,莫能识认。其正路全凭周公之法,罗经针簿为准。”但“古本年深破坏”,地名之“有无难以比对”。我们虽然不知道《指南之法》的具体内容,但作者说他将“南京直隶至太仓并夷邦巫里洋(注:“巫里洋”,即“南巫里洋”,指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至斯里兰卡之间的南孟加拉湾海域。)等处更数、针路、山形水势澳屿浅深攒写于后”,又提到“宝舟”、“永乐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国”等语,可见《顺风相送》乃由汇录《指南之法》和郑海航海资料而成。
这部书介绍了确定潮流、风向、潮水消长时期、用针法,福建至东西洋各地“山形水势深浅泥沙地礁石之图”(其中最远处为波斯湾的忽鲁谋斯),及福建地区往返东南亚,东南亚各港之间往返,东南亚各港往返南亚各港,南亚各港往返西亚各港,福建往返东洋的彭湖、吕宋、琉球各港,东洋各港之间往返的针路。实为了解西方人东来以前明代中国舟师导航术和当时亚洲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海区航线的第一手资料。
《指南正法》所记航线却与《顺风相送》有着明显的区别。《指南正法》中的中国前往外洋的起始港除了福建以外,还有广东、浙江,东洋航线的内容比较多,还增加了观星法,而西洋的航线范围明显比《顺风相送》少,只到东南亚为止。
将《郑和航海图》与《顺风相送》、《指南正法》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古代中国舟师并不从正确的地理方位来把握海外地理,而是在航行过程中以游动的船为观察原点来记录自己所见的海外港口和其他地理坐标物。
我国传统的天地观分“盖天”与“浑天”两说。“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注:《晋书·天文志》。),就是说天穹像一口倒扣的锅,而大地如同横平竖直的棋局。《周髀算经》对“盖天”说又作进一步解释说:大地是每边长81万里的正方形,天顶的高度是八万里,向四周下垂,大地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则随天穹旋转,“盖天”说虽详见于《晋书》,屈原在《天问》已对“盖天”说提出许多疑问,可见“盖天”说在中国久已有之。后来“盖天”说经过改进,又修定为“二次盖天”说,认为“天象盖笠,地法复盘”,大地最高处是北极天垂线的垂足,天和地都是中间凸起的,其相互位置如同两个平行的拱面。(注:同上。)“二次盖天”说最精要之处,即认为大地是一个圆弧面。
“浑天”说详见于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张衡提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弧居于内。天大地小,天表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包黄。”这里把宇宙比喻为鸡蛋,而大地则如同蛋黄。
中国传统的导航术和丰富的海外地理知识,若能以科学地理学的原理提高,与上述“浑天说”结合起来,引导中国的世界地理进一步发展,并非不可能产生大地球形说。但古代中国地理学并未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限制了中国人发展航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