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清政府处理朝鲜海难事件案例研究看待宗藩关系的另一种视角(第2/3页)
以上据http://www.issp.sinica.edu.tw/chinese.index.html,并见上引刘序枫:《清代中国对外国遭风难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以朝鲜、琉球、日本难民为例》,《第八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冲绳:琉球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2001年3月,第4—5页,第26—27页注1—4。)
记载历史上朝鲜漂海人的资料极为丰富。其中主要有:
1.明代朝鲜人崔溥所著《漂海录》。崔溥是朝鲜全罗道罗州(即今韩国务安郡)人,朝鲜国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明弘治元年(1488)正月,崔溥率从吏、护军、奴仆、水手等42人,自济州岛渡海返乡奔父丧,因遇大北风,船只遭破坏失控,漂入茫茫大洋,经14天漂流,历九死一生,终于漂至“大唐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牛头门获救登岸。(注:《漂海录》所记地名历500余年沧桑,发生了很大变化。浙江三门、宁海、临海等县、市外事及地志研究人员根据文中描述进行了多次实地踏勘,并将文中的地名和实际地点一一对应了起来。经过中韩双方的共同考证和认定,最终确认崔溥的“登陆点”就在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的牛头洋。)经桃渚所指挥刘泽对他们验明身份后,受到中国官员和老百姓的礼遇。后地方官府派人专程护送崔溥去北京。崔溥一行自台州走陆路至杭州,沿大运河水路至北京,再取陆道至鸭绿江,返回故国。崔溥在中国达4个半月,行程数千余公里。回国后用汉文以日记体记叙其经历。其全文约5.4万字,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世研究中韩友谊关系及中国明朝海防、政制、司法、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历史文献。崔溥的《漂海录》受到了中外学界的重视。(注:此书在朝鲜李朝时期就曾5次重版再印,并曾译成韩、英、日等多国文字。当前较易得到的有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朝鲜学丛书《朝鲜汉文古籍〈漂海录〉——中国行记》,韩国学中心丛书,崔溥著,葛振家点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此还葛振家还写有:论文《朝鲜汉文古籍〈漂海录〉初探》,收于《朝鲜学论文集》1(1992年),第48—72页;专著《崔溥漂海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论文《〈漂海录〉学术价值再探》,收于《当代韩国》1994年3期,第43—48页;《崔溥〈漂海录〉价值再探析》,载《韩国学论文集》6(1997年10月),第82—90页等。
北京大学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出版的《地理文献典》中第89种收有《漂海录》。应当关注的还有:〔日〕松浦章:《明代朝鲜船漂到中国之事件》,收于《海交史研究》,第40辑(2001年第2辑);汪如东:《朝鲜人崔溥〈漂海录〉的语言学价值》,载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所编:《东疆学刊》第一期(2002年),第9—14页。)
崔溥北上途径健跳时,受到千户李昂隆重接待。健跳举人张辅也把他请至家中款待交谈,并写有《送朝鲜崔校理序》一文,收录于《台州府志》与《宁海县志》(当时健跳属宁海)。
2.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吴晗20世纪30年代在清华大学史学系读书时,利用周末赴北海图书馆阅览,得赵万里先生之助借朝鲜《李朝实录》,从中抄录了有关中国的史料,至1936年共阅至498本,抄有关史料80册。50年代后,吴晗继续努力,终于完成。吴晗原设想作为国庆十周年(1959)献礼,但最终于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3.《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96年影印;《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影印。二种合计收清代145件有关朝鲜漂海人问题的档案。
4.《朝鲜文献选辑〈清实录〉中朝关系史料摘编》,长白丛书,云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摘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
5.《同文汇考》。朝鲜史料,为李朝正祖命掌对外文书之承文院编,书成于1787年。其后陆续增补,分为原编、附编、别编、补编、原续编、补续编、附续编、原编续、附编续等,收录文件止于1881年。海难事件均集中于原编,原编续之“漂民”、“漂风”条。
6.《济州启录》,朝鲜史料,济州牧守呈报朝鲜国王的状启,由朝鲜备边司誊抄成册。现残存1846年至1884年间之誊录五册,年代不完整,藏于汉城大学图书馆奎章阁文库。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之影印本,收于《各司誊录》十九,全罗道编二。收有漂到中国后被送还之济州岛民和漂到济州之中国船记录共2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