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洋到印度洋郑和时代以前中国航海家的足迹与亚洲的海洋活动传统(第3/3页)

西汉时中国海船已能航达南亚次大陆的南端,即今斯里兰卡。东汉时罗马帝国的商人也开始从红海直航远东。《宋书·蛮夷传》说,大秦、天竺地处西溟。两汉的使臣均视前往大秦、天竺的使命为畏途。但在贸易的重利诱惑下,“氏众非一、殊名诡号、种别类异”的各国贾客携“山琛水宝”、“翠玉之珍”、“蛇珠火布之异”及其他“干名万品”的货物,“泛海陵波,因风远至”。(注:卷97,《蛮夷传》。)

对于中国舟人来说,前往印度洋西部航行的关键,在于掌握自今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至阿拉伯海沿岸诸地的航路。东汉以后,中国与南亚之间的交通日益频繁,在中国僧人赴西天求法、印度法师入华传扬佛教的同时,中国人对印度地处中国与泰西之间的地理位置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了解到从印度前往阿拉伯海诸地的海道。刘宋时僧人竺枝在以自己亲历见闻为据写成的《扶南记》中说:“安息去私诃条国二万里,国土临海上……户近百万,最大国也。”(注:《水经注》卷2,河水。)这里的安息即指波斯的帕提亚(Parthia)王朝,但其实当时帕提亚王朝已经灭亡,波斯已为新兴的萨珊王朝统治,而中国人仍然以传统的名称安息称呼之。“私诃条”即三国时万震的《南州异物志》所提到的“海中州名”——斯调,这是巴利语狮子国(Sihaladipa)的音译。这时中国人已经了解了从印度前往波斯湾的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