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汪大渊与其他往来东西的海内外旅行家(第3/3页)
《岛夷志略》对后世航海家有深刻的影响。明朝永乐年间,随郑和七下西洋的马欢在出海时,曾将此书带在身边,随时随处对照,他说:“随其(郑和)所至,……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汪大渊曾说:“所过之地,窃常赋诗以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岛夷志略》中大佛山条载:他们的船到大佛山(今斯里兰卡)附近,采集到珍贵的奇异珊瑚,汪氏很兴奋,“次日作古体诗百韵,以记其实。”这部书中多处记载了华侨在海外的情况,例如泉州吴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元朝出征爪哇部队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在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的讷加帕塔姆),有中国人在1267年建的中国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毕工”;真腊国(今柬埔寨)有唐人;渤泥“尤敬爱唐人”;而龙牙门(今新加坡)“男女兼中国人居之”;甚至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的酋长,是中国临漳人,姓陈,等等。
以上所述证明,明初郑和航海不是偶然发生的,其基础是古代中国与东方的海上活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