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步兵军阵的战术特征与发展历程(第15/17页)
[1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14] 《司马法·定爵》,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六韬》附录),第8页。
[15] 《尉缭子·兵令上》,《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武经七书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111页。另,《尉缭子》同卷又云:“密静多内力,是为固陈”,见第108页。
[16] 《六韬·战步》,第42页。
[17] 《宋书》卷七十七《沈庆之传附沈法系》,第2005页。
[18] 《南齐书·高帝纪上》,第8页。
[19] 《通典》卷一百四十九《兵志二》引《大唐卫公李靖兵法》,第3813页。
[20] 《通典》卷一百五十七《兵志十》引《大唐卫公李靖兵法》,第4035页。
[21] 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八《操练营阵旗鼓篇》,第146页。
[22] 一号俑坑多数巷道(过洞)内都有战车,影响对队列前后间距的讨论。但4、6、8号过洞内恰好没有战车,其横行数分别是17、18、1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册),第52页。
[23] 《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传》,第227页。
[24]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典韦传》,第544页。
[25]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1175页。
[26] 以上见《隋书》卷四十八《杨素传》,第1286页。
[27] 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八《操练营阵旗鼓篇》,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31页。
[28] 《周书》卷二《文帝下》,第26页。
[29]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十四《炼将篇·炼将或问》,第377—378页。
[30] 事见《晋书·职官志》,第741页。白兽幡即白虎旗,为避唐先祖李虎之讳改。时称这种保护在皇帝车驾外围的队列为“函”,大概取其重重封闭如箱函之意。《晋书》未载其具体形制,但《通典》载有西晋皇帝出行时最隆重的“大驾卤簿”队列程式,可作参考:车驾外围至少有五重步兵队列,最外层是“大戟楯”,即执长戟和盾牌的步兵;其内是“九尺楯”,高约今2米,但未载其武器,大概是专门作防御屏障之用;再内是“刀楯”步兵;再内是“弓矢”步兵,最内一层是弩手。另有执长槊的骑兵,但不知是在步兵队列外围还是内侧。见《通典》卷六十六《嘉礼·卤簿》。皇帝游猎出行的队列应当比此精简。另,北魏制度也可作参考:车驾护卫队为方阵,内外共有步骑兵四重:最内层为具装(铠甲)骑兵;其外层为“幢”,兵种不详,可能就是西晋的“九尺楯”步兵;次外为长矟步兵;最外为刀、楯步兵。见《魏书》卷一百八《礼志四》,第2813页。
[31]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二,第68—69页。
[32] 《魏书》卷四十三《毛修之传附子法仁》:“法仁言声壮大,至于军旅田狩,唱呼处分,振于山谷。”(第961页)
[33]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横吹曲辞五·企喻歌辞四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第560页。裲裆即上半身铠甲,鉾即兜鍪,头盔。
[34] 《晋书》卷六十四《会稽王道子传》,第1737页。
[35] 《晋书·桓温传》,第2569页。
[36]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第3312页。《晋书》卷八十一《朱序传》对此的记载是:“于是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肥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第2133页)
[37] 《晋书·苻坚载记下》,第2819页。
[38] 《晋书·刘曜载记》,第2698页。
[39] 《三国志》卷九《魏书·曹休传》,第279页。
[40] 《晋书》卷一百十五《苻登载记》,第2951页。
[41] 《通典》卷一百四十九《兵志二》所附“杂教令”,引《大唐卫公李靖兵法》,第3824页。
[42] 戚继光关于管理野营的教令更加详密,参见《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九《扎野营篇》。
[43] 当然,这不排除有极少数畏战士兵的蓄意策划,但夜惊能够扩大蔓延,仍有其内在因素。
[44]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2060页。
[45] 《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田豫传》,第728页。
[46] 《南齐书·高帝纪上》,第8页。
[47] 前482年,夫差遣使到洛阳告周王曰:“余沿江泝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见《国语》卷十九《吴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8] 《国语·吴语》,第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