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开始了(第2/4页)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登基仅仅八个月,周朝首都东迁。此时距岐山地震恰好十年。还记得伯阳父当初的预测吗?
为什么周平王一直忍了八个月才搬家?有原因。
按周朝的礼仪,人活着的时候是不能预先准备凶事的。所有的寿衣、棺椁(音果)、陵墓的安排和施工都只能在人死之后进行。而社会地位不同,下葬的时间也不同。天子死了,停丧七天,然后建陵墓,通知各国诸侯,等诸侯和卿大夫都到齐了才下葬。所以,按着周礼,天子死后,七个月才下葬;诸侯死后,停丧五天,五个月后下葬;大夫死了,停丧三天,三个月后下葬;士人和百姓死了,停丧两天,两个月后下葬。乞丐死了多久下葬呢?那要看野狗什么时候来了。
不仅下葬的时间不同,棺椁也有严格规定。普及一下知识,棺和椁的区别是什么?古人下葬,通常用两层棺材,里面一层是棺,外面一层是椁。按着《周礼》,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你要是哪天挖地基挖出棺材来了,一数竟然有五层,那你发财了。如果有七层,那你就准备逃亡吧,肯定有人追杀你,因为你身家立马就能过亿。
所以,周平王只能等到七个月后把周幽王埋了,才能搬家上路。
为什么秦朝以前的墓地都相对简单?因为没多少时间建造。后来到了秦朝以后,皇帝一上任就开始建坟墓,把坟墓建得比后宫还宏大,劳民伤财。
说起来,还是周朝的规矩比较好。
顺便说说,周幽王之所以被追谥为幽王,是因为他死于非命。
春秋大幕从此拉开,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大戏开始上演了。
【精彩春秋】
三个人——情痴周幽王、聪明的蠢货虢石父和缺心眼的莽夫申侯,合作导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大蠢事——“烽火戏诸侯”和“引狼入室”,从而葬送了西周,从根本上动摇了周朝江山的根基。
当西周因为两大蠢事而结束之后,充满智慧、才华,气壮山河的春秋战国揭开了序幕。看上去,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历史往往就在不可思议中前行。不可思议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开始春秋的故事之前,我们来看看这其中的必然合理性。
周朝的衰落导致了周礼的败坏,更重要的是导致了诸侯对中央政府的藐视。在中央强权时代,诸侯国的思维和行为是受到严格控制的,甚至他们是非常自觉地按照中央政府的条条框框来要求自己的,这就抹杀了个性,抹杀了因地制宜,抹杀了想象力和进取心,社会就会停滞。
在中央政府衰落之后,地方诸侯终于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了,野心家、阴谋家应运而生,各种禁锢被渐次打烂,改革了,开放了,搞活了。从经济到政治,从物质到精神,春秋时期无疑是一个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在中央政府已经无法维护社会秩序之后,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需要建立,于是战争开始了。你来我往,分分合合,整个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
后人说:春秋无义战。问题是,这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古今中外,战争都是为了利益,杀人游戏与“义”字原本就没有任何关联,什么战争是义战?从来没有过,从前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有战争,就需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发展。
这是一个英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下面,我们来看看春秋第一个英雄,他的名字叫做姬寤(音务)生,也就是郑庄公。关于郑庄公,历史上的评价并不一致,但是看看他的事迹,我们会对他会有新的认识的。
【深谋远虑者】
郑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阴谋的国家,或者说,是深谋远虑的国家。
宣王的小弟弟名叫姬友,英武聪明,吃苦耐劳。宣王时代,姬友担任司徒,也就是国土资源部部长,掌管国家土地,地位仅次于三公六卿。
宣王将姬友封在郑,伯爵。那时的郑不在今天的河南郑州一带,而在陕西,紧挨着西戎,地盘不大。
到了幽王时代,西戎逐渐强大,幽王又不务正业,情况有些危险。尽管是高干,姬友还是很担心,因为他看到周朝必将走向衰落。这个时候,他知道要为自己找寻退路了。什么是英雄?知进退,识荣辱。
他在私下找到了太史伯阳父,周朝最聪明的人。几杯小酒落肚,话进正题。
“国家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国语》里这样记载。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国家乱套了,我怕连累自己,到哪里再去弄块地儿才能保住命啊?”
多么直截了当,多么聪明。实在救不了国家,就先救自己。
可是,周朝的地盘都已经分得差不多了,怎么办?这就是为什么姬友要请教伯阳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