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卡布拉尔(第3/7页)
卡布拉尔奉命将这些命令也告知扎莫林。葡萄牙人此时已经完全了解,他们的火炮具有很大的优势。他们将在远距离炮击阿拉伯船只,而不是近距离交战。需要活捉领航员和船长,因为这些人是有价值的;关于如何处置普通乘客的命令则比较含糊。在最坏的情况下,“你应将所有穆斯林乘客转移到缴获的状态最差的一艘船上,让他们全都上船,然后击沉或烧毁其他所有缴获的船只”。[17]对于这些指示,可以有很宽泛的解读。它实际上是两极化的:一方面要与“基督徒”扎莫林建立友好的贸易关系,并热烈欢迎卡利卡特港内的穆斯林商人(“为其提供饮食与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待遇”[18]);另一方面又要在驶离扎莫林的海岸之后,对他的穆斯林臣民开展侵略性的全面战争。这些指示为葡萄牙人此后在印度洋的行动确立了基调,并触发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事件。卡布拉尔在安贾迪普群岛守株待兔十五天,等待袭击阿拉伯船只,然而没有一艘船露面。后来他驶向卡利卡特,或许遵照吹毛求疵的指示下锚停泊:“各船队形紧密,井然有序,以旗帜装饰,尽可能美化。”[19]
达伽马离去之后,老扎莫林已经驾崩;如今是他的侄儿统治王国,但葡萄牙人与新国王的关系并不比之前轻松。他们很快就发现,他们教会了葡萄牙语的那些马拉巴尔人没有办法承担译员的任务,因为他们全都出身低种姓,不可以出现在御前。葡萄牙人和上一次一样,首先咄咄逼人地抓捕人质。卡布拉尔受到严格指令,在采取抓人质的预防措施之前,不得登陆。焦躁的谈判和僵持了好几天之后,才安排好了总司令的登陆。卡布拉尔严格执行自己接到的命令,而扎莫林因为高种姓印度教徒在海上被扣押的情况而烦恼,因为根据印度教的禁忌,高种姓印度教徒在海上不可以吃喝,也不可以睡觉。有些人质企图游泳逃走,被关押在甲板之下;扎莫林也囚禁了卡布拉尔的一些部下,作为报复。
卡布拉尔接到并执行的所有指示都带有针对印度人的专横跋扈的语调。葡萄牙人相信,他们是得到教皇的批准而来的,是奉行上帝的意志来控制印度贸易的。卡布拉尔在觐见厅向扎莫林呈上贵重精美礼物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同为基督徒国王的扎莫林的友善之意,尽管尽是些虚伪的溢美之词,但他还提出了强硬的要求。他要求扎莫林为达伽马当初留下的货物提供补偿,为葡萄牙人提供优惠的关税待遇、价格低廉的香料、安全的贸易站,并对葡萄牙人豁免当地的一项普遍规矩,即商人死后,其商品变为当地统治者的财产。卡布拉尔希望扎莫林明白,葡萄牙人必须对离开了扎莫林国土的穆斯林开展圣战,“因为我们继承了圣战事业”。[20]他还要求扎莫林驱逐在卡利卡特的穆斯林,“因为这是他身为基督徒国王的义务”。[21]作为回报,扎莫林将得到“目前为止他从穆斯林那里获得的全部利润,以及比那多得多的收益”。另外,方济各会修士将纠正他在信仰教义方面的不幸谬误,“以正确地侍奉上帝,救赎他们的灵魂”。[22]葡萄牙人仍然完全没有理解印度洋世界文化与宗教的现实。
接下来的两个半月内,双方笨拙地谈判、僵持,卡布拉尔佯装要拂袖而去(达伽马也曾运用这个策略),最后终于达成了商贸协定。扎莫林同意建立一个贸易站,由艾雷斯·科雷亚领导。双方都心怀猜忌,葡萄牙人无法直接用马拉雅拉姆语沟通一直是个严重问题。科雷亚只懂阿拉伯语,所以他们与扎莫林的所有沟通都必须借助穆斯林中间人。科雷亚信任这些穆斯林为他翻译,但穆斯林敌视葡萄牙人在卡利卡特的存在,所以科雷亚这么做可能是个错误。
葡萄牙人虚张声势地炫耀自己的武力,可能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扎莫林希望从更南方的科钦港口的一位商人那里获得一头珍贵的战象。他提议买下战象,遭到了耻笑。一艘船载着战象和其他货物经过了卡利卡特海岸,于是扎莫林要求葡萄牙人帮忙去俘虏该船。卡布拉尔只派遣了一艘卡拉维尔帆船“圣彼得”号,由佩罗·德·阿泰德指挥。起初扎莫林对这么微薄的力量表示鄙夷,因为船上只有七十人,但卡布拉尔为这艘卡拉维尔帆船装备了一门大型射石炮。印度人的三角帆船武装精良,载有三百人,但阿泰德沿着海岸紧追不放。三角帆船上的穆斯林看到这艘小小的卡拉维尔帆船在自己雄伟的大船旁追击,不禁捧腹大笑。然而,卡拉维尔帆船开始射出致命的炮火,严重击伤三角帆船的船体,打死船上许多人。这艘船最终投降,被带回卡利卡特,好几头战象被交给扎莫林,还为此举行了隆重庆典。有一头大象在交战中死亡,葡萄牙水手们把它吃掉了。葡萄牙人的这次武力展示在马拉巴尔沿海地区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但也让扎莫林开始畏惧他们,因为葡萄牙人有能力强迫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