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立足点(第2/7页)
在马拉巴尔海岸,扎莫林也渴望复仇。他完全明白,假如葡萄牙在各个香料王国扎下根来,那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达伽马在不可阻挡的季风吹拂下返航之后,扎莫林一定会攻打科钦,惩罚它的统治者,并摧毁葡萄牙人羽翼初生的贸易站。因此,维森特·索德雷的小船队奉命保卫这个定居点,并支持科钦统治者。但索德雷还有一个任务是封锁红海,消灭在红海与卡利卡特之间来往的穆斯林船只。这后一项任务意味着可能获得丰富的战利品,因此更受他偏爱。在他的兄弟布朗斯的怂恿与帮助下,索德雷无视科钦国王和葡萄牙贸易站的哀求,航向北方,去捞油水。他那明目张胆的不顾自己同胞死活的行为,遭到了抗议。两名船长放弃了自己的指挥岗位,宁愿留在遭到围攻的科钦贸易站。
索德雷走后,扎莫林迅速行动。他率领一支大军开往科钦,发了一封语气专横的信给科钦国王,指出“接纳严重伤害我们的基督徒”的恶果,要求他交出城内的基督徒。如若不从,扎莫林“决心进入你的国度,将其摧毁,抓住基督徒,俘获他们的所有财物”。[4]
这电闪雷鸣般的严厉通牒遭到了拒绝。科钦国王已经决定与基督徒并肩作战,无论生死,都要坚守自己的决定。葡萄牙人将这种坚定理解为高尚的骑士风度。然而从长远来看,科钦国王得到的回报少得可怜。扎莫林可能更为切实地描述了与外来者同流合污的后果,但科钦国王不改初心。他派遣自己的侄子和继承人纳拉扬率领军队去抵抗扎莫林,不惜战死沙场。纳拉扬起初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扎莫林贿赂他的部下,使那些人对纳拉扬不满,最终将其刺杀。科钦国土被扎莫林占领。根据印度教军事种姓的律法,两百名科钦幸存者宣誓要遵照仪式的要求慷慨赴死。他们剃掉了全部毛发,冲向卡利卡特,见人就杀,直到全部阵亡。
但纳拉扬为国王和葡萄牙人争取到了时间。他们撤离科钦,逃到外海岛屿威平。扎莫林将科钦城付之一炬,但无法接近威平岛,因为雨季快到了。倾盆大雨和惊涛骇浪开始拍击马拉巴尔海岸,扎莫林率军撤回了卡利卡特,在科钦只留下少量驻军。他发誓要在8月回来,消灭所有敢于抵抗的人。葡萄牙人在印度的立足点命悬一线,但科钦国王相信葡萄牙船只会按照航海季节的规律回来。与此同时,索德雷兄弟一心掳掠从红海来的穆斯林船只,却遭遇海难,被困在一个小岛上。维森特不幸溺死,他那不得人心的兄弟布朗斯幸存下来,但随后可能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了。在虔诚的编年史家看来,这纯属罪有应得:“这两兄弟犯下了弥天大罪,之所以丧命,是因为他们没有援助科钦国王,并且抛下自己的葡萄牙同胞,让他们单独面对极大的危险。”[5]
索德雷兄弟现在帮不上忙,一小群葡萄牙人和科钦国王及其亲信就被困在威平岛,等待救援。1503年9月初,他们的信念得到了回报,两艘船从里斯本赶来,这是本年度香料航运的第一批船只,指挥官是弗朗西斯科·德·阿尔布开克。两周之后,又有四艘船紧跟着抵达威平岛。这第二批船带来了葡萄牙历史上最才华横溢的指挥官中的两位。
第二批船的指挥官是弗朗西斯科的堂兄弟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他注定要不可逆转地改变印度洋的历史轨迹,塑造和震撼世界。1503年时,他可能已经四十多岁了,长期为王室效力,拥有极其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的相貌颇为引人注目,清瘦,鹰钩鼻,眼睛显得非常精明,蓄着垂到腰间的已经有些斑白的胡子。他曾在意大利与奥斯曼土耳其人交战,在北非对抗阿拉伯人,在葡萄牙与卡斯蒂利亚人厮杀。在摩洛哥,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兄弟在身旁战死;他曾与还是年轻王子的若昂二世并肩作战。和达伽马一样,他吸纳了葡萄牙贵族的荣誉法则,包括对伊斯兰教的根深蒂固的仇恨与不可撼动的对复仇和惩罚敌人的信念。他没有结过婚,但有一个私生子。他对王室忠心耿耿,清廉诚实,不可腐蚀,对自己的才干——无论是驾船航海、指挥陆海军、建造要塞还是治理帝国——自信满怀。“如果陛下把十几个王国托付于我,我也懂得如何以最高的谨慎、理智和知识来治理。”他曾这样告诉起初对他不是很信任的曼努埃尔一世,“这不是因为我拥有什么特殊的才华,而是因为我在这些工作上的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已经到了成熟的年纪,懂得是非曲直。”[6]他总是行色匆匆,拥有魔鬼般充沛的精力,绝不容忍傻瓜。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阿方索,但他和曼努埃尔一世一样,拥有领袖魅力、使命感和建立世界帝国的雄心壮志。他显然相信,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已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