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一章 东汉初年,倭国使者初次到访(第4/5页)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记录在案的有确切名字的日本人。虽然他的名字相当不靠谱。
在那个时代,日本既没文字也没姓氏系统,无论是高贵的国王还是普通的田间老农,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口头上的简单称呼,眼前的这个帅升也一样,仅仅是一个音译,根本无法确定其究竟姓甚名谁。
话说帅升到了洛阳之后,和他的前辈倭奴使者一样,受到了皇帝的亲自接见,汉安帝的心地还算宽仁,并没有问“你们怎么那么多年都不来”之类煞风景的话,只是跟走过场一样照例寒暄了几句,比如你们倭奴国近况如何啊,倭奴的鱼干带来了没有啊等等。
帅升则根据问题逐一回话,只不过在他口中,并不再出现“奴”这个字眼,而是很清楚明白地表示,自己是倭国的国王。
也就是说,他不再是倭地奴国的村长,亦非其他什么毛国鸟国的部落首领,而是整个倭国的最高统治者。
乍看之下会给人一种帅升已经统一日本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是错觉。当时的日本依然四分五裂,只不过比起多年前要好很多,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他们已经拥有了铁制武器,打起仗来也自然带劲儿了许多,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原本九州的一百多个部落互相吞并到了四五十个,眼瞅着就要化零为整,天下一统了。
在这残存的四五十个幸存者里,倭奴国赫然名列其中,而且还算是混得挺好的一个,据说是九州岛北部最有力的部落,而且看起来还很有前途,俨然一副欲将九州全境纳入囊中的架势。
尽管离完全掌控日本这个目标还有那么一段距离,但帅升依然对汉安帝自称倭国国王,这种自夸行为最大的原因是他想在汉朝那里确立自己的唯一性——我代表全倭,只有我才是你们大汉的小弟,除我和我方人员之外,皆为山寨产品。
这似乎有些说不通,毕竟你连着五十年都不曾来拜过一次码头,干吗这回心急火燎地带着那么大一帮子人来洛阳确立唯一性?要想说明白这个问题,那就得往上看几行,之前我曾经提过,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日本已经拥有了铁制的武器。
关键就在这儿。
五十年前,日本的兵器基本是以石器为主的,铁器虽然有,可真的很少;五十年后,尽管石器并未全部淘汰,但相当多的部落都能用上铁家伙了。
纵观人类那么多年的历史,绝大多数国家或是地区的发展趋势基本上都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然后再是铁器时代。但日本却是个特例,虽然是有过不少铜器,但这个国家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青铜时代,而是直接从石器时代发展到了铁器时代,同时这发展速度相当快,几乎可以用穿越二字来形容。
不要跟我说日本人天生聪明,自主研发了打铁技术,这种神话打死我都不会信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日本得到了外来技术的支援,在日本列岛的附近,存在着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将自己的各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了过去。
这说的显然还是中国。
尽管官方之间的交流次数的确不多,但中日两地的民间交流,却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中断。
比方说当时在九州岛北部非常流行支石墓,这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由齐国那边给传过去的。
还有干栏式房屋,日本那里叫高床,这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南方的特产,早在河姆渡时期中国人就会盖这玩意儿了,传到日本的时代虽然不明,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在汉朝之前。
至于铁器的冶炼,那更是从中国进口过来的先进玩意儿,从各种出土的铁质文物来看,日本当时从炼铁炉的打造到炼铁的方法,无一不带有Made in China的烙印,可说是中国原装技术,日本组装生产。
不过要说从中国传往日本的各类东西中,对后世日本影响最大的,还不是铁器,而是稻种,就是你现在吃的那白花花的大米饭。
作为日本人数千年来饭桌上最重要的主食,稻米是在三四千年前从中国的长江下游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不过后来也有人认为起发点是在山东一带,同时也有考古学家证实,日本种植稻米的历史超过了六千年,但无论是从哪儿来还是来了多久,有一点却一直是铁板钉钉,不曾被推翻过,那就是日本的稻种确实由中国而来,毫无疑问。
不过,虽然这大米饭是自中国而来,但日本人显然要比中国人拥有更深的米饭情结。
在日本人看来,大米这玩意儿,是宝贝,是珍珠,甚至是舍利。这也难怪,那年头日本穷,基本没啥好东西吃,能够嗑上一顿大白米饭,那已经是很高级的享受了。
所以日本人异常珍惜米饭,小时候吃饭在碗里漏了米粒,这是任谁也难以避免的自然之事,要是在中国一般父母也就说两句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再让你吃了它,可在日本却不同,那里有一句从古流传代代通用的谚语:“浪费一粒米就要瞎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