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容所之内(第2/3页)

因此,所有的性慈善事业都被一种矛盾所分裂。其对外宣传不断地强调每一个堕落的女人实则都是无辜的,她们乃是富裕、老练、残忍的诱奸者之贫穷、轻率、无知的受害者。“您不知道,”她央求她的拯救者,“因为诡计、谄媚与背叛,我懵懂、单纯、无助、无知的青春才陷入了耻辱与悲哀的深渊”。卖淫“有悖于女人的天性”,女性之所以投身于此,全因男性的残忍与不公的两性双重标准。

但与此同时,性慈善机构的实践又完全专注于教导那些女人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罪行,为了使其崩溃、忏悔,并脱胎为一名基督徒。她们整个的存在都腐化堕落了,她们被告知:只有最严厉的手段才能抑制其可憎的淫荡。“我们每时每刻,”她们的一位牧师警告道,“都得担忧会否重蹈覆辙,无比小心地保持警觉,接受严格的训练。欲壑或许难填,渴求不时出现,但你们要坚定地保持克制。”尽管说了、写了、关注了一大通卖淫的结构性原因,到了最后,慈善事业还是倒过头来把解决问题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女性的个人良心上,教导她们过去的罪行多么可怕,未来的诅咒又是多么恐怖,倘若她们忍不住重操旧业,“重蹈覆辙”。

她们在收容所中接受精神灌输,目的主要在于防止她们重新感染上罪恶的病毒。为了让她们离开之后仍然保持虔信,收容所在她们临别之际赠送的不仅包括衣物和一点钱财,还有一堆重要读物,例如祈祷书、教义问答、《基督教的知识与实践》(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Christianity)、《来生的幸福》(Happiness of the Next Life)、《圣坛指南》(Companion to the Altar)以及《圣事指津》(Instructions for the Sacrament)。

除了宗教灌输,收容所之生活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努力工作。女人们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来从事家务与缝纫。之所以让她们逐渐养成勤劳工作的习惯,是为了帮助她们日后找到工作:家务与针线活是那些孤立无援的年轻女子唯一可能得到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际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公开承认。女人们离开时手里的书变少了,多出来了一套刺绣工具。祈祷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

她们的针线活也给收容所带来了收入,虽然其数量有限。不过,日常劳作的主要目的还是伦理性的——努力工作可以体现并支撑道德人格。因此,收容所的监督者一直担忧与斥责不勤劳的态度,认为这标志着改造的不完美,并预示其重蹈恶习。玛丽·莱菲尔德的“信念不是很强……她希望拥有德行,但她工作不够努力”。苏珊娜·科特雷尔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她有义务尽其所能地工作”。阿拉贝拉·卡特“似乎对于往昔的过错颇为悔悟,不过她还没有尽其所能地努力工作”。人们都希望安·兰福德“保有淑德”,阿尔贝拉·丹尼女士说道,“但她不坚定的意志有可能使其陷于罪恶,我担心她还没有正确意识到工作的必要性”。

有不少忏悔者兼具上述两种素质,因此在收容所内外皆一帆风顺。詹尼·金于1767年10月进入收容所,她亦名为珀赛尔、加拉赫,这么多名字表明其绝非第一次遭到诱奸。她的一只手残废,身无分文,除了一件破外衣和衬裙,但她决定开始新的生活。她很快联系上自己的母亲,一位居住于斯莱戈的贫穷、虔诚的寡妇,当她听说詹尼改邪归正的消息之后欣喜不已,非常渴望再见到女儿。一年半之后,一回到家,詹尼就抱住了她临死的母亲,并决心从今往后“做一个忏悔者,希望像基督徒那样虔诚行事,企盼伟大的上帝能宽恕我的深重罪恶”。艾莉丝·桑迪隆证明自己是“一名非常出色、非常勤奋的女工”,她的行为如此优秀,为她“在一个有声望的家庭中谋得了一份好工作”,并被获准提前离开收容所。简·霍德克拉夫特同样“表现良好,她在出来之前就已有一份工作在等候着”。十年之后,她已家底殷实,精力充沛,婚姻美满,并在韦克斯福德一座三十英亩的农场上辛勤地劳作着。

不过,很多女性都难以忍耐此种强制的虔敬与服从。至18世纪末,都柏林收容所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被收容者请求离开、自行逃走、被驱逐,或者以其他方式未能坚持完成其修行。艾美莉亚·皮尔斯“不服从规则”。安·科利尔“可以讲一大套歪理”,最终“因为固执与违逆”而被驱逐,莎拉·尼尔被驱逐的原因则是“懒惰、恶口与放肆”。即便在那些完成修行、顺利离开的女性中,很多人也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稳定的工作很难找,特别是对于可疑的女人。有些人重蹈覆辙,例如莎拉·卢卡斯,她本来被安排做用人,但不久之后女主人就发现她跟一个男人在床上。或者她们干脆消失。本来,在离开收容所十二个月之后,任何女人如果可以证明自己过得清白,就可以写信给收容所,要求得到两基尼的奖励;但令人意外的是,多数人都没有这么做。有些消失的忏悔者无疑是希望彻底斩断自己的过去,例如那些到海外的。伊丽莎白·葛根乘船去了马里兰,因为即使她在收容所表现非常良好,“她的朋友与亲属还是拒绝见她,并认为她最好还是离开英国”。其他无数缺失的记录无疑标志着更惨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