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共较量中的地缘政治(第9/14页)
[107] 《江苏省农村调查》(农复会本),第6页。
[108] 《土地改革前华东各省(区)市农村各阶级(层)土地占有情况统计》,《华东区土地改革成果统计》,第4~5页。
[109] 《江西苏区中共省委工作总结报告(1932年5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445页。
[110] 《陈诚等呈收复地土问题亟待解决请迅予布告》,《军政旬刊》第32期,1934年8月31日。
[111] 《土地改革前华东各省(区)市农村各阶级(层)土地占有情况统计》,《华东区土地改革成果统计》,第4~5页。
[112] 《福建省共有田调查》,《福建省农村调查》,第109页。
[113] 《长汀县土改前后各级层土地占有情况表》,《长汀县志》,第125页。
[114] 《土改前后各阶层占有土地、山林情况统计表》,《建宁县志》,新华出版社,1995,第111页。
[115] 《福建省共有田调查》,《福建省农村调查》,第109页。
[116] 《晋江县侨区农村调查》,《福建省农村调查》,第102~103页。
[117] 《江西苏区中共省委工作总结报告(1932年5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459页。
[118] 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05页。
[119] 《石城县B乡土改前各阶层土地占有统计表》,江西石城县档案馆藏,转见何朝银《革命与血缘、地缘:由纠葛到消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168~169页。
[120] 《石城县C乡土改前各阶层土地占有统计表》,江西石城县档案馆藏,转见何朝银《革命与血缘、地缘:由纠葛到消解》,第170页。
[121] 《瑞金县六个区土改前后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一览表》,《瑞金县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332~333页。
[122] 《会昌县各阶层土改前后土地占有情况表》,《会昌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第210~211页。
[123] 刘俊秀:《江西农村阶级关系与各阶层土地占有的初步研究》,1950年9月3日《江西日报》。
[124] 张世熙:《万安工农斗争及1927年10月~1928年3月大暴动经过情形(1928年7月12日)》,《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28年)》,第267页。
[125] 《古田县七保村农村调查》,《福建省农村调查》,第68页。
[126] 《江苏省农村调查》(农复会本),第6页。
[127] 《晋江县侨区农村调查》,《福建省农村调查》,第102~103页。
[128] 《余姚县南留乡第十村调查》,《浙江省农村调查》,第211页。
[129] 《古田县七保村农村调查》,《福建省农村调查》,第68页。
[130] 《福建省共有田调查》,《福建省农村调查》,第117页。
[131] 《高淳县双桥乡祠堂、神会土地情况调查》,《江苏省农村调查》,第246页。
[132] 《贵池县齐山村调查》,《安徽省农村调查》,第134页。
[133] 《芜湖县十里区杨埠村调查》,《安徽省农村调查》,第169页。
[134] 《无锡县荡口镇义庄田情况调查》,《江苏省农村调查》,第262页。
[135] 《视导南城县教育报告》,《江西教育》第8期,1935年6月1日。
[136] 《中共江西苏区省委四个月(一月至四月)工作总报告》,《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2年)》(一),第151页。
[137] 《视察丰城清江新淦三县报告书》,《军政旬刊》第5期,1933年11月30日。
[138] 《土地问题议决案(1928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第332~333页。
[139] 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06~112页。
[140]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9页。毛泽东这里指的虽是井冈山地区,但其和赣南、闽西相隔不远,同属山区,有相当的一致性。
[141] 姚莹:《上汪制军书》,《皇朝经世文编》卷23。
[142] 乾隆《赣县志》卷1《风俗》。
[143] 同治《会昌县志》卷11《风俗》。
[144] 赵可师:《赣西收复区各县考察记》(三),《江西教育旬刊》第10卷第4、5期合刊,1934年7月11日。
[145] 章振乾:《闽西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政协福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1996,第16~17页。
[146] 陈宏谋:《寄杨朴园景素书》,《皇朝经世文编》卷58。
[147] 赵可师:《赣西收复区各县考察记》(四),《江西教育旬刊》第10卷第8期,1934年8月11日。
[148] 《晋江县全县概况》,《福建县政》第2卷第2期,1937年2月15日。
[149] 关于围屋和乡村聚落的研究可参看饶伟新《明清时期华南乡村聚落的宗族化与军事化——以赣南乡村围寨为中心》,《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