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第6/8页)

11月11日,战斗开始。12日夜,金溪国民党援军第四师与红军主力在浒湾东北方向八里许的八角亭展开激战,红军集中了红三、五军团5个师兵力将国民党军第四师包围,负责指挥这一战役的彭雪枫颇具信心地认为:“几次都打得不痛快,这一次无论如何是十拿九稳的。”[74]由于当地四面都有国民党军重兵,红军围歼战必须迅速解决对方,三军团指挥部明确要求各部应于“拂晓前乘月色消灭被围之敌”。[75]对红军的攻势,国民党方面报告:红军“真晨围攻浒湾,势极凶猛,真夜以三团兵力轮流向我冲锋”。[76]但红军在缺乏强有力攻坚武器的情况下,要实施迅速的歼灭战实在勉为其难。国民党军顶住进攻并在飞机掩护下尝试突围时,红军立即显出力不从心,红军战报写道:天明后,“敌机十二架行低空的袭击四处投弹,各方战斗完全沉寂,敌得于其空军掩护下以主力转向大山(仙)岭八角亭袭击,此时各方均受着敌机威胁而失去了战斗准备”。[77]粟裕回忆战场情况时谈道:“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78]红军方面的说法可以从国民党方面得到证实,陈诚在家书中告诉妻子:“此役得力于飞机甚大。”[79]亲身参加浒湾之役的国民党军将领石觉在回忆中也提到,国民党军飞机到达后,猛炸红军阵地,使其“攻势停顿”。[80]

战斗进行到13日,红军包围圈被撕散,被迫撤出阵地,红十九师“沿着背后的抚河岸边撤了下去,以后才找到了军团部”。[81]是役,红军毙伤国民党军520多人,自身伤亡达1100余人。石觉认为红军在这一战斗中表现出的长处主要有:“1.能自主准备战场,布置陷阱,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在极优的环境和态势下从事作战。2.攻击精神旺盛,前仆后继,气势逼人。3.数线重叠配备,更番轮流连续攻击,突击力和持续力都很强大。4.守势方面,利用阵前埋伏,出我意料之外。”短处则为:“1.对我军行进路线判断错误。2.人海冲锋的战斗方式,在我狭小而坚强的阵地和炽盛的火力之下,死伤过重。”[82]

浒湾之战时,11月中旬,红一、九军团奉命在宜黄见贤桥、棠阴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碉堡封锁北上策应红三、七军团。14日,红一、九军团强行突破封锁线北上。国民党军5个师立即从东、南方向合围红军,“企图截我军于封锁线外”。[83]红军主力迅速南返,紧急退到云盖山一带。17日,与国民党军第七纵队3个师在云盖山展开激战。由于国民党军抢得有利地形,红军在激战十余小时后撤出战斗,退向神岗、党口地区。19日凌晨,鉴于国民党军第九师向党口一线挺进,目标较为暴露,朱德、周恩来要求“一军团及十四师应以迅速干脆的手段侧击该敌而消灭之”。林彪、聂荣臻随即根据这一指示下令所部“从敌侧面打击敌人运动的部队而消灭其一部”。[84]清晨,战斗打响,红军在大雄关一线与国民党军第九师李延年部激烈交锋。红军经过长途作战,师劳兵疲,“落伍者甚多”,“许多连上,还是前一天早晨吃过饭的”,[85]但仍然发挥出很强的战斗力,国民党军主阵地967.5高地守军一度被红军压至最后阵地。在攻坚战中红军也付出重大伤亡,红一、二师师长负伤,二师政委胡阿林牺牲,总计伤亡600余人。由于红军始终未能击垮国民党军第九师,而敌第九十师又紧急向第九师靠拢,使“其左侧得到有力依托”,红军已“不宜在此持久战斗及与敌决战”,[86]19日黄昏,决定退出战斗继续南撤。对这一战,国民党方面战史认为:“我军已占领大雄关左右高地后,匪仍向我攻击,致受重伤,实匪不攻坚战术上之大错误。”同时,红军行动之迅捷和出其不意亦震慑了敌人:“是役上峰命令,匪似已窜至五都、东波(陂?)一带,竟至窜回大雄关与我激战,足见匪实为刁狡;嗣后行动,凡匪在二百里以内,应即准备应战,免受其愚,而遭大害。”[87]蒋对红军能自其碉堡线进出也十分震怒:“窜入碉堡线主匪,仍由见贤桥原路退窜,愧愤之至,将师团长严惩。”[88]

经过两个月的战斗,红军在国民党军的作战圈子里,始终未能实现调动、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目标,国民党军则加紧构筑碉堡、工事和封锁线,红军战略处境日益不利。关于这一阶段战事,后来的历史多称其为“进攻路线”。所谓进攻,当然是相对防御而言的。这一阶段中革军委对单纯的防御战十分担心,强调:“一切持久的防御,都是失败的开始。”“我们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要求以敏活的机动来实行进攻的战斗。对于占领的支撑点和阵地实行任何的防御,都是不适宜的。只有在极少的时机,如巩固某地点对于我们具有战略的意义时,则我们才留置小的队伍巩固起来,以求达我们的目的。”[89]他们从第四次反“围剿”主动出击造成的机会中得到启发,希望延续第四次反“围剿”时的战绩。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部队密集,层层筑碉,且吸取第四次“围剿”中对红军主动出击战法的忽视,行动更加谨慎,这种战法并没有收到效果。而将初期战斗失利归结为不能攻坚,并企图在一定程度上开展攻坚战,更是错估形势,浒湾之战失败给了这种看法以迎头一击。事实上,这时中革军委已经进退两难,缺乏应对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