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福建事变爆发与国共的应对(第9/10页)

上述电文、战报体现出的是蒋介石一意诱敌而十九路军不敢应战的过程,此中的蒋介石可谓运筹帷幄、信心满满。然而,如果对照蒋介石日记,却会发现档案、电文中无法反映的另一面,看到作为一个人的蒋介石心态的复杂变幻。战事爆发后,蒋在日记中对福建方面是否将主力出福州,在闽西主动出击一直高度关注。就军事常识言,单纯防御福州几无可能,水口、古田为福州防御必守之地。因此,蒋在全面攻击即将展开时,密切注意:“我军攻击水口时,逆部主力由省来袭否?”[213]1月6日攻克延平后,他全力注视闽方军事动向,猜测“福州逆军,其或反守为攻乎?”[214]当时,由于担心日方借事变有所动作,蒋对进攻福州没有信心,多次在日记中写道:“对倭只有避战,如不得已,则不攻福州,以延平为省会,成立政府”;“对福州叛逆,如果集中负隅,则以封锁之法处之”。[215]如果闽方出福州在闽西决战,对蒋而言,不失为一个一举解决闽省的机会,前文中说到的蒋的诱敌之计盖出于此。但是,十九路军的战斗力毕竟不可小觑,两军正面交锋,成败也未可料。所以,1月7日,当蒋得到事后证明并不确切的消息,报告“蔡逆果率主力来援古田”时,当时的反应却并非“吾计已售”的得意,而是令览史者感慨万端的“喜惧交集”。[216]喜的自然是闽方出击,其计可售;惧的则是决战结果,事前难有绝对把握。

古田不守,福州外围防御据点尽失,南京政府军开始向福州推进。与此同时,南京政府海军早在12月下旬就先后占领长门、马尾两要塞,时时威胁福州安全。1月9日,海军在厦门市长黄强配合下接收厦门,威胁漳州地区,对十九路军后方形成巨大威胁。在不利形势下,闽方向南京提出三项停战条件:“海军守中立”、“中央军在距福州十英里之线停止”、“福州治安交由海军陆战队接收”,[217]欲以此退让换取蒋介石息兵。对此,汪精卫认为“逆军能如限撤退,如能做到仍为有利”,[218]但信心满满的蒋介石根本不为之所动,反而加紧对十九路军的攻击。四面楚歌声中,十九路军撤出福州,向闽南退却。16日南京政府军进占福州。

在进攻福州外围据点同时,蒋介石已经开始部署从闽西北插向十九路军后方。1月4日,战事尚未打响,他在日记中标列的注意事项就有“进取闽南利害之研究”。[219]7日,鉴于水口已下,蒋介石考虑:“卫第五纵队挺进闽南计划是否实施,当注意之。”[220]次日,电卫立煌令其分兵南下永泰,“但须隐秘中央军兵力队号为要”。[221]10日,再电卫立煌,令其渡河南下,行动须守秘密,“不可使逆军发觉我有渡河企图”。[222]永泰地处福州西南部,由此前进可扼住十九路军退路,蒋的一系列动作旨在于此。因此,蒋介石日记明确记有:“逆军如向闽南撤退,则第五路仍照原计划向永春、漳州急进。”[223]12日夜,在确知十九路军将全线后撤时,蒋介石命令“主力明日速向永泰急进。除留一旅守永泰外,其余主力再向仙游沙溪急进,以行截击”。[224]如计占领永泰后,蒋介石大感得意,在日记中写道:“本日我军已占永泰,此心为之大慰,从此必可如计截击,在莆田海滨歼敌,使之片甲不返也。”[225]

由于蒋在准备围点打援、诱敌实施歼灭战同时,已有展开追击战的腹案,因此,当十九路军沿着沿海公路南撤时,南京政府军从侧翼对十九路军展开所谓“行动之艰苦与神速,俱达极点”[226]的超越追击,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指挥四路大军以莆田、仙游、安溪、同安、漳州等为目标,直插十九路军后方。蒋介石要求前方将领:“我军只要正面稳固,尽可多抽部队,到达惠安以东或以西地区,分组截断公路,节节袭击,横断其退路,总须达成一网打尽之目的,以为我战史创例也。”[227]在南京政府军快速推进下,全线溃退的十九路军不断遭到追击部队的堵击,狼狈不堪。17日,南京政府军第八十三师已进至仙游,次日,第九、第十师到达。南京政府追兵和夺路而逃的十九路军在仙游、涂岭一带激烈交锋,虽然南京政府军未能在此完全堵截十九路军并予以消灭,但十九路军“蒙受巨创,士气沮丧,致入于不堪再战之境地”。[228]20日,莆田被南京政府军占领,十九路军大部纷纷向泉州退却。21日,南京政府军第三师由厦门嵩屿登陆,对泉州一带的十九路军形成南北夹击态势。蔡廷锴见大势已去,被迫离开部队,所部随即向蒋介石请降,轰轰烈烈的闽变从大规模交战开始到失败不过半个月时间即告瓦解,确如军事发动前蒋介石所言:“闽乱不逾一月,必可敉平。”[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