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红军实施转移(第8/21页)

[35] 《朱、周关于东方军、中央军作战意图的电报(1933年10月3日)》,《闽赣苏区文件资料选编》,第108页;《朱德、周恩来致项英电(1933年10月3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75页。

[36] 《国民党军第6师周嵒部与红军在江西黎川洵口战斗详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军事(4),第1页。

[37]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二章,第9页。

[38] 《彭德怀自述》,第185页。

[39] 蒋介石:《完成安内攘外的使命》,《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1卷,第600页。

[40] 《第36军洵口附近战役伤亡表》,《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二章,第22页。

[41] 《陈伯钧日记(1933~1937)》,第107页。

[42] 《彭德怀自述》,第185页。

[43] 《中革军委关于十月中战役问题致师以上首长及司令部的一封信(1933年11月20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112页。

[44] 《东方军要消灭硝石等地敌人(1933年10月2日)》,《项英军事文选》,第196页。

[45] 《军委对我军作战部署的指示(1933年10月7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87页。

[46] 《关于各兵团作战指导及战术的指示(1933年10月9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14页。

[47] 《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253页。

[48] 《手谕先击溃匪西区主力占领里塔一带再向东进剿(1933年10月9日)》,《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介石先生往来函电》(上),第112~113页。

[49] 《五军团第十三师硝石战斗经过详报(1933年10月9日至14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下),第1页。

[50] 陈振锐:《在陈诚所部参加第五次“围剿”见闻》,《福建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政协福建文史资料编辑室编印,1963,第30页。

[51] 《五军团第十三师硝石战斗经过详报(1933年10月9日至14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下),第1页;《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二章,第25页。

[52]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二章,第27页。

[53] 《五军团第十三师硝石战斗经过详报(1933年10月9日至14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下),第5页。

[54] 《彭德怀自述》,第185页。

[55] 项英:《关于战术问题的指示(1933年10月15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21~222页。

[56]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北路军第三路军作战计划,《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三章,第12页;第四章,第2页。

[57] 《军委对消灭进攻资溪桥敌之部署的指示(1933年10月21日)》。

[58] 《苏元大元地域(资溪桥东北及西北)战斗详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下),第7页。

[59] 《陈伯钧日记(1933~1937)》,第109页。国民党方面根据缴获的红军作战命令也判断,红军作战目的在“先攻击资溪桥,吸引严和市、潭头市之我军前来增援,而予以夹击”。见《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四章,第3页。

[60] 《彭杨关于我军首先解决信河流域赵部的建议(1933年10月23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92页。

[61] 《彭滕关于我军今后作战的意见(1933年10月24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93页;《彭德怀、滕代远致中革军委电(1933年10月25日)》。

[62] 《彭滕关于我军今后作战的意见(1933年10月24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94页。

[63] 《苏元大元地域(资溪桥东北及西北)战斗详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下),第12页。薛岳报告,此役“投诚兵16名,俘匪九十五名”。见《薛岳电蒋中正陈诚》,蒋中正文物档案002090300066397。

[64] 《中革军委关于十月中战役问题致师以上首长及司令部的一封信(1933年11月20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117页。

[65] 《莫文骅回忆录》,第229页。

[66] 《匪攻资溪桥我军照原定计划先筑碉堡实行封锁再设法歼灭之(1933年10月25日)》,《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第236页。

[67] 《军委决定各部队之部署任务(1933年10月29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96页。

[68] 《关于进攻坚固阵地战斗的指示(1933年11月7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