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战斗让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第6/19页)
公元前216年夏,在南意大利的康奈,罗马人与迦太基人发生了大决战。罗马人志在必得,投入了8万步兵、6000骑兵,而汉尼拔也投入了4万步兵、1万骑兵。从力量对比看,汉尼拔总兵力比罗马弱,却占有骑兵优势。而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性兵种,只要运用得当,汉尼拔取胜的希望比较大。
这次决战是一次面对面的阵地战,展现着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各自的军事风格。他们都沿奥菲都斯河列阵。罗马军阵中心是密集的重装步兵,骑兵配置在两翼,想以强大的步兵猛攻敌方军阵。这种军阵的特点是步兵负责进攻,骑兵负责防守。迦太基军阵则不同,把步兵列于军阵中心,排成半月形,凸面对着敌人,将骑兵放在两侧。这种军阵的特点是步兵负责防守,骑兵寻机展开侧翼进攻。从军阵看,胜负的天平就已经比较明显地倾斜了。
开战后,罗马步兵主动向迦太基军阵中心发起强攻。迦太基步兵抵挡不住,开始后缩,将半月形凸面逐渐变成凹面。罗马军趁机向前逼近。没多久,战线越拉越长,罗马军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迦太基步兵和骑兵的包围之中。
看准时机后,汉尼拔命令两翼的步兵发起反击,骑兵向罗马骑兵冲杀过去。迦太基步兵战斗力不如罗马步兵,反击仅仅是为了将其拖住,给骑兵制造集中兵力打击罗马骑兵的机会。根据汉尼拔的命令,迦太基1万英勇善战的骑兵很快打败罗马6000骑兵,然后转身包抄到罗马步兵后面,与自己的步兵一起形成了对罗马步兵的包围圈。
罗马军惊慌起来,阵线开始混乱,士兵越挤越紧,密集得使迦太基人枪无虚发,石无虚投。结果,罗马军大部分阵亡,万余人被俘,幸存者甚少,而迦太基军步兵加上骑兵才损失6000人。
康奈惨败对罗马是个重大打击。前线瓦解了,罗马人又做了应对汉尼拔直扑罗马城的准备,下令17岁以上的青年都必须入伍当兵,并由国家出钱赎买奴隶,组成两个军团,加强罗马城的防卫。
这一次,汉尼拔还是没顺着罗马人的思路走,依然没有向罗马进军。他知道,罗马的力量还没有从根本上被摧毁,当务之急是将罗马的同盟者分化开,拉拢到自己身边来。康奈决战的胜利给汉尼拔带来了利好,南意大利大部分城市都投到他旗下,中意大利有些城市也发生了转向。公元前216年秋,坎帕尼亚最大城市卡普亚背离了罗马人,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例。
在意大利境外,在康奈战役胜利的影响下,汉尼拔运用灵活的外交手腕,争得与希腊马其顿王腓力五世的结盟。而希腊城邦叙拉古也背离了罗马,使罗马几乎失去西西里全岛。
这种形势对罗马人来说是相当严峻的。如果不及时遏制事态发展,罗马人此前近半个世纪扩张的成果将会全部丧失,而且还面临着被消灭的危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罗马人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最终认为应该回到费边的拖延战略上去,谨慎行动,避免和迦太基军发生大决战,努力保卫余留地区,支持继续忠于罗马的城市,惩罚倒向汉尼拔的城市,破坏迦太基人的补给,消耗他的有生力量。
这一战略是费边拖延战略的升级版,充分考虑了同盟者的利益,因而无论是深度反思后的罗马人,还是尚与罗马结盟的那些同盟城市,都比较坚定地支持。特别是中部意大利的城邦,随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补给,让罗马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住。
罗马人采用拖延战略应对迦太基军,但并不是消极的防守,而是试图在其他地方削弱迦太基军的势力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实力。他们派出一支军队远征西班牙,阻挠迦太基军从那里及时得到补给,同时派出海军攻打西西里岛的叙拉古据点,切断从地中海赶来的迦太基援军和补给。公元前213年,罗马人攻陷了叙拉古在西西里岛的据点。
在罗马人从外围打击迦太基军时,汉尼拔开始逐步走下坡路。迦太基王对汉尼拔心怀疑忌,一直没有给他什么真正的支援,让汉尼拔在意大利的远征军得不到什么补充和救济。而意大利同盟里大多数城邦也逐渐倾向支持罗马人——毕竟汉尼拔是外来者,而罗马人几百年的扩张征战也给了他们不少实在的利益。
在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汉尼拔孤军深入的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原先所具备的优势也一点点消失,最终不得不从战略进攻方转为防守一方。而他这一转变就意味着胜利开始向罗马人招手了。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开始转守为攻,围攻卡普亚。汉尼拔率迦太基军前来救援,但两次都未能解围。为了引开围攻卡普亚的罗马军,汉尼拔只好用“围魏救赵”之策,率军北上向罗马城挺进。不过,罗马人紧闭城门,准备坚守,同时继续对卡普亚围困。这就使得汉尼拔的计谋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