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选出奥古斯都,造就罗马永恒的荣耀(第11/13页)
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总形势下,罗马帝国各地联系加强,生产经验交流、科技成果应用都促使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古代农业最先进的工具在罗马帝国境内出现。在希腊和意大利,带轮的需用两头甚至四头牛牵引的重型犁已经出现;而配有梳形切割刀的柜式轮车收割机也在高卢出现了。这些先进农具的出现足以说明其农业生产效率已经相当高了。
相比农业,在工业方面,水力工具——水轮机、水磨等在矿业、磨粉业和纺织业都有广泛运用。在西班牙,出现了连续使用8个水轮机的梯级磨坊。在建筑工程中,罗马人使用了复滑车和起重机,以人力踏轮和牲口牵引作为动力。在矿山,罗马人则使用了排水机械和提升机械。这些先进工具的使用,也说明罗马的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航运业方面,罗马人已能制造有舱房的远航货船,船首有起重杆及铰链(复滑车),桅杆以护桅索加固,代表了古代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海港码头建造由于大量使用水泥而更加牢固,而且普遍运用在帝国各地建筑的桥梁、引水道及各种城市建筑,皆以规模宏大、牢固实用著称。这些不仅显示了当时经济实力的强大,也从侧面说明其技术的高超娴熟。
手工业各部门也随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交通贸易的发达,而呈现百业兴旺的景象。产品种类繁多,技术分工细密,各地皆有素享盛名的传统产品,以供帝国境内乃至国际的贸易交流。在意大利,伊达拉里亚和坎帕尼亚原有的金属冶炼和金银工艺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玻璃吹制的器皿尤受欢迎。阿列蒂内的陶器远近闻名,行销海外,一直达于印度。莫德纳的制灯业也兴盛一时。
不仅意大利的经济如此,罗马某些行省的经济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就规模而言,甚至一些重要行省已有超越意大利之势。
在高卢各地,原来的高卢人(凯尔特人)擅长的冶铁、武器制车、首饰等业更加兴盛,在法国南部和莱茵河沿岸形成了一些金属冶炼、纺织、制陶和玻璃工业中心,产品行销西欧、中欧。采矿、酿酒和金属皮革加工业是西班牙素享盛名的行业,那里出产的铅、锡和银矿供应了帝国各地需要。
在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一些古老城市,奢侈品工业和传统产品再度繁荣。小亚细亚的毛毯、皮毛和纺织品,腓尼基的染料、花玻璃器皿,埃及的化妆品、麻纱和象牙珠宝首饰,都畅销于罗马帝国各地,特别为罗马上层社会所喜爱。
各行省的农业发展也是后来者居上。在安东尼王朝时期,埃及和北非的水利灌溉有所改进,耕地面积扩大,除了连年丰产的尼罗河流域外,北非沿岸由利比亚至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竟有千里田垄相连、树荫不绝的景色。此时,他们已经承担起供应意大利粮食的重任。爱琴诸岛与希腊山区有著名的葡萄园和橄榄林,油和酒成为地区经济的大宗。多瑙河各行省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也很快发展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潘诺尼亚和美西亚有“罗马新谷仓”之称。此外,在南部高卢和西班牙,葡萄和橄榄种植发展相当快。两地所产美酒的声誉已逐渐超越帝国其他地区。
各行省工农业生产的兴旺,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从共和制改为帝制后,各行省的地位有所提高,各行省的城市得到优惠,帝国各地城市逐渐发达起来,已经到了古代世界空前的高度水平。老城市富庶繁华,新城市纷纷兴起,无论新老或远近,帝国城市都有大致相似的市政设施和生活水准。罗马帝国如此辽阔,能比较普遍地实现城市的发展,是古代社会的生产力达到其最高水平的一大标志。
在帝国东部,一度为战争毁灭甚至夷为废墟的名城,如科林斯、雅典、迦太基等,此期间都重获新生与繁荣。许多受损较小的城市多有增建扩充。东方贸易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则发展为仅次于首都罗马城的全国最大城市。在帝国西部,新建的罗马城镇不仅星罗棋布,有许多直接发展为今日欧洲的名都大邑,如不列颠的伦丁尼姆(伦敦),多瑙河畔的文多波纳(维也纳),新吉敦(贝尔格莱德),高卢的卢格敦(里昂)。
当然,在城市建设上,首都罗马始终处于最重要地位。罗马城的人口已达120万,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大都市,也是罗马帝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内外贸易枢纽。以罗马为中心,结合意大利本土的奥斯提亚、卡普亚、那不勒斯、米兰、阿奎莱亚等城,遂形成中枢和东西两部联为一体的地中海贸易世界,整个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条条大路通罗马,也使帝国各地交往畅通,贸易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