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洋的敌人(第19/21页)
闭嘴!段祺瑞喝道:你不要再说了,我也不会问。你再多说一个字,难逃杀身之祸。你就说自己病了,找个地方自己躲起来,以后再也不要来这里了。
听到里边的响动,负责守卫的曹树桐满脸惊骇,带着士兵冲了进来。段祺瑞摆手:这里没你们的事,让他走。
士兵们闪开,看着哭泣不止的罗凤阁,一步步地走出段府。
这桩事,由于段祺瑞心知肚明,拒绝追究,导致了指使罗凤阁行刺之人,竟成了一个谜。
【24.梁启超的草案】
段祺瑞弄到与袁世凯刺客迭现,势同水火,另一位北洋重量级人物冯国璋,也没闲着,也在找机会给袁世凯添堵。
由于胡嗣瑗的关系,这时候冯国璋已经和梁启超牵上了线,搭上了桥。
但两人之间的这条线,这个桥,却是超级诡异的。诡异就诡异在,按说冯国璋是用兵之人,用兵最讲究一个“诈”字。梁启超是学究天人的国学大师,按理来说该持一个“诚”字。但历史上,这俩活宝的角色偏偏演扭了,冯国璋是怀一片赤诚之心待梁启超,梁启超却是以一个“诈”字待冯国璋。
最要命的是,傻乎乎的老冯不知道自己被梁启超诈,兀自精神抖擞地要和梁启超一起,去诈袁世凯。
梁启超如何一个诈法,先搁下不提,先来看看老冯如何去诈袁世凯。
话说梁启超先到了南京,见到冯国璋,冯国璋对梁启超说:我的辩说能力,远不如你。你的实力不如我。不如我们两个人联合起来,一块去见袁世凯,劝说他放弃帝制主张。
梁启超说:好,你等我起草个劝说草案。
冯国璋:劝说草案……这事儿也要有草案?
梁启超:有,没草案你满嘴跑舌头乱说一气,那怎么行,一定要有个草案的。
于是梁启超花费了一天一夜工夫,居然真的搞出来个劝说草案。草案上大条小款,罗列了数十条,看得冯国璋目瞪口呆。
于是梁启超和冯国璋两人搭伴,于1915年6月27日抵达北京,见到了袁世凯。
袁世凯设宴款待这俩活宝,酒菜上来,就听他说:你们二位此行的目的,我知道的最是清楚,是劝我不要做皇帝,对吧?
冯国璋和梁启超急忙拿出劝说草案来看,靠,草案上没这条。两人登时傻眼。
就听袁世凯笑道:请问二位,我要是做皇帝的话,是做一代就绝种的皇帝呢,还是做传至千秋万代的皇帝呢?
梁启超和冯国璋瞪圆了眼睛,在劝说草案上找,发现这条也没有。
就听袁世凯叹息道:我并不是蠢人,当然希望做万代天子。我有十七个儿子,现在就可以把他们都叫出来,站在你们面前。任公,你最有识人之贤,你来替我选一个可以继承皇位的,等你选出来,我再决定称帝也不迟。不过,也只可做两代皇帝。
冯国璋在底下踢了梁启超一脚:你弄的啥破草案啊,一条也对不上。
梁启超气急败坏:是袁世凯不按我拟定的草案来,让我白花了一天一夜的工夫,凭什么怪我?
冯国璋道:算了,不要你的草案了,咱们俩就满嘴跑舌头,自由发挥吧,说不定能套出点儿什么来。
【25.推心置腹的假话】
冯国璋试探袁世凯,道:外间既然这么多的传闻,其实,以总统的地位、勋业来说,全国无人可比。这时候,真的做进一步的计划,也不是不可行。
袁世凯回答说:华甫,你是我多年的老兄弟,怎么会不知道我的心事,还说这话?不过,辛亥革命成功得过于容易,很快实行了共和政体。三年多来,党人到处捣乱,使国民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就人心趋向来说,共和并不适合中国。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华甫,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冯国璋道:如果国体变更的话,总统认为谁来主持这个国家合适呢?
袁世凯答:依我看,最好还是还政于清。
冯国璋道:现在人心已去,怎么能还政于清呢?
袁世凯道:那么找一个明朝的后人,姓朱的来主持怎么样?
冯国璋道:明朝的后人,现在放在那里有一个,就是延恩侯朱煜勋。我是做过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的,朱是正白旗的人,和他见过几次面,他那个样子怎么行呢?
袁世凯又说:那就仿照梵蒂冈教皇的办法,让孔子的七十六代孙孔令贻来主持。
冯国璋失笑:在我们中国,那怎么办得到呢?按我的意见,就请总统正大位,岂不最好?
话说到这份儿上,已经是挑明了,于是袁世凯站起来,对冯国璋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华甫,你说今天总统的权力和责任,跟皇帝有什么两样?一个人当皇帝,无非是为了子孙。拿我来说,老大是瘸子,老二以名士自居,老三是疯子,其他的都还小,怎么能把国家交给他们?再说,历史上的帝王之家很多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