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曾氏门生到封疆大吏(第12/13页)

李鸿章心里憋屈,可毕竟是眼前这两个人费尽了周折才把他给请来的,他心里还抱有几分希望:既然如此,但我的淮军装备太过于低劣,我只要……

不行!杨坊想也不想,一口回绝:千辛万苦凑这么点儿银子,你当是容易的吗?就这么点儿钱,根本补不上开销的大窟窿。小李你看啊,二十万两银子,曾公曾大人的湘军,每月就要支取四万两,这是当时曾大人答应赴援时的条件,这银子你敢不给吗?再就是华尔的常胜军,每个月是六万两的饷银,上海城至今仍未被太平军攻陷,全都是指望着这支部队,这银子你能不花吗?这就下去十万两了,还有十万两,其中三万两是给中外会防所的,这是通商大臣薛焕办起来的,那太平军每一日不知密遣多少奸细混入,制造谣言挑动骚乱,可是上海城不动如山,这就是中外会防所努力的结果,这银子你能省下来吗?还剩下七万两,全上海所有的大小衙门,包括迎请淮军来沪的开销,人员开支,伤老病残,烈女旌表,孤寡抚恤,全指着这么点儿钱,指着这么点儿钱……

李鸿章听得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他以为,吴煦和杨坊费这么大力气把他请到上海来,尽管不愿意太过于出血,但看在情面上,多少也会给点儿小钱吧?

可没想到,这两人竟然是一文不给。

不给钱,你把我请到上海来干什么?这不是坑人吗?

认清对手很重要

吴煦与杨坊离开之后,李鸿章坐下来,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他的对手是谁?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只有三个活动区域:第一是家庭,第二是社交场所,第三是职场。第三个区域,于李鸿章而言就是官场。

家庭是人生幸福的保障,是对抗社会的最后堡垒。无论是保障还是堡垒,都是需要投入成本建设的。同理,社交场所是与家庭并重的,人们在这个区域结交朋友,获得心灵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感应,获得支持与扶助。这就意味着这个区域也同样需要一定程度的投入,时间与金钱,一样也不能少。

你不能通过家庭来赚钱,那样会毁掉家庭,毁掉幸福。你也不能在社交场所赚钱,那样就会失去朋友,最终失去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职场或者官场,是唯一的牟利之所。所有人都只能通过职场赚钱,而这就意味着,职场上的竞争是必然的。所以,一个人在职场或者官场上,必然有着对手。

有竞争,就必然有对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在职场上浑浑噩噩,那么你的牟利活动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当然,职场之上,除了竞争还有合作,但合作是竞争态势下的合作。如果你不能认清自己的对手,就会犯下严重的战略错误。你会选择和竞争者合作,落得个鸡飞蛋打的结果;或是选择和合作者竞争,让人无法与你合作,必然会挤你出局。

谁是你的对手?谁是你的合作者?这是职场和官场上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决定着李鸿章能否立足于上海。

那么,李鸿章的对手究竟是谁?是太平军李秀成吗?

错!太平军李秀成,只是李鸿章的工作。而他的对手,则是华尔的常胜军。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答案呢?

因为,李鸿章要想立足上海,就必须与太平军作战。他的目标当然是取得胜利,但如果他的胜利小于常胜军,这就印证了上海人对他的观感。他的淮军,不过是给常胜军打下手的,是无足轻重的。一旦这个印象形成,就意味着李鸿章在上海的彻底失败。

所以,李鸿章不仅要击退太平军的攻势,而且还必须要赢得比常胜军更加漂亮。只有这样,他才能改变上海父老对他的蔑视,从而取得主动,得到更多的权力。

对手一旦确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摸清对手的底细。

此时,中外会防所的应宝时前来接李鸿章,带他去城外观操。应宝时是杨坊手下五大心腹之一,另外几人分别是金鸿保、吴云、俞斌和闵钊。这五个人当中,应宝时的情商最高,最善于与人相处,无论是洋人还是商人,他都能够让你宾至如归。他并不因为李鸿章只是个遗缺道而篾视,反而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让李鸿章非常感动。

杨坊其余的四名心腹,金鸿保是个书画名家,又擅理财之道,此时上海的厘捐,正归他管理。吴云官做到最大时,是松江知府,但因为被人弹劾,又遭撤职。在抵抗进攻上海的太平军时,他又立下赫赫战功,按理来说他应该再有机会,但李鸿章既然来了,事情也就有了变数。

至于俞斌,是替吴煦管理商号的,闵钊则是替杨坊管理钱财的,这两个人的工作主要是埋头于算盘与账本之间,技术含量不是太高,这就注定了两人未来悲哀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