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曾氏门生到封疆大吏(第5/13页)

战事结束后,舒城的高崇善找来了,说:贤婿啊,我有三个女儿,二女儿是你妻子,让大女婿叶芸来杀了,现在你又把你连襟叶芸来给杀了,你看这事闹的……要不然这样吧,我再把小女儿嫁给你,干脆我们一家全死在你手里算了,你看好不好?

于是程学启又娶了小姨子,此后他必须要吸取教训,不能连累这个小姨子兼妻子再被人杀掉了。不然的话,他程学启的人生,未免太失败了。

安庆之战,程学启总算是赢得了曾国藩的认可。但是,由于双方最初的龃龉,关系始终处理得不好,程学启时不时和曾家人闹点儿矛盾。总之是曾家人看到他程学启就不舒服,他程学启待在湘军里,也是如坐针毡。可天下之大,又实在没他落脚的地方,也只能硬着头皮撑着。

李鸿章却是观察双方好久了,趁此淮军成立之际,他向曾国藩提出,让程学启转隶淮军。曾国藩想了想,知道程学启留在自己这边也是双方都不舒服,就答应了下来。

李鸿章大喜,立即派人去通知程学启。

却不想,程学启一口回绝了李鸿章。

官场上的两种类型

程学启拒绝归附李鸿章,让李鸿章始料未及,为之错愕。但他终究是个聪明人,略一想就明白了。

恐怕程学启的心里,做梦都想跳槽到淮军这边来。他本是淮上人氏,待在湘军那里,又处处不如意。李鸿章这边却全都是淮上子弟,是程学启最渴望的地方。但问题是,曾氏兄弟本来就疑忌他程学启,如果这时候他急切要走,恐怕激怒曾氏兄弟,偏偏不放他走,谅他程学启也无计可施。

所以,程学启不想转隶淮军是假的,真实的目的,是希望李鸿章替他把事办利落了。

想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李鸿章又苦思冥想,给曾国荃写了封信,尽量淡化程学启转隶的意义与价值,并再次表态,自己永远是曾老九的先锋官。

曾老九见信,被李鸿章的文笔打动,遂答应放程学启走。程学启欢天喜地,拉着队伍来到安庆,从此投奔了李鸿章。

1862年3月4日,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之下,检阅了淮军。这一天,标志着淮军正式成立。

检阅过后,曾夫子发布了一道诡异的命令:命李鸿章所部淮军,开赴镇江,与冯子材会合。

为什么要开赴镇江呢?

摆到桌面上的理由,是从安庆到上海,距离遥远,而且中间还隔着太平军控制的大片区域,所以淮军只能绕路而行。另外,太平军为了解南京之围,一边攻打上海,一边不时敲打守在镇江的冯子材。小老弟冯子材一夜数惊,招架不住,频频向安庆求救。所以曾国藩考虑:要不上海再说吧,还是先援救镇江吧。

介于摆到桌面上与没摆到桌面上之间的理由,是往援镇江比往援上海更有利于整体战局,可以锁死南京城的外围,更易于攻下南京城。毕竟,只要攻下南京城,太平军失其首脑,基本上来说就没咒念了。

没有摆到桌面上的理由,是为了等曾国荃醒过神来,放弃屯兵南京城下的短视做法,赶紧回来接收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曾国藩的心中,排第一位的永远是他亲爱的弟弟,李鸿章排得也不靠后,但肯定是排在曾国荃的后面。所以曾国藩心目中淮军的建制,是以曾国荃为帅,以李鸿章为副手。

曾老师的命令,李鸿章能够拒绝吗?

他能。

这时候的李鸿章才把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告诉曾国藩:上海那边,急切等待着淮军的到达,为此,沪上乡绅父老准备凑足十八万两银子的巨款,雇用火轮船来接淮军,穿越由太平军控制的长江水域,将淮军运往上海。

直到李鸿章说出这件事,曾国藩才知道,他心爱的弟子都瞒着他干了些什么!

李鸿章有可能是已经收服了上海来使钱鼎铭,也可能没有。但无论有没有,钱鼎铭都在做着一件有利于李鸿章的事情。唯恐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军队不能如愿抵达上海,钱鼎铭不知何时已经悄然溜回了上海,开始谋划这件事。

当钱鼎铭回到沪上之时,苏松太道吴煦收到曾国藩的书信,信上称:若尊处能办火轮夹板等船前来迎接,则水路行走较速;若无船来接,则须由陆路穿过贼中,循和州、天(长)、六(合)而达于扬、镇。

要知道,此时淮军总计是六千五百人,以当时的航运能力,这么多人走水路,根本是不现实的。就算是能够找到数目足够的船只,也凑不足数目如此庞大的运费。所以曾国藩虽然要求对方最好能走水路,但实际上淮军最终的目的地,只能是扬州和镇江,终究是不会脱离他老人家的手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