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第3/13页)

第六主题:深刻自我表扬。主要是阐明自己的职责,一要保护上海每月二十万的饷源,二要率师离开上海往援镇江,这两个任务是不能兼顾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朝廷只要答应不要这每月二十万饷银,我李鸿章立即送给太平军,绝不耽误一秒钟,你朝廷到底让不让老子送吧?所以最后的结论,就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第七主题:镇江态势分析。这个分析针对的是朝廷命他去镇江整顿军队的决定。理论上来说,在行政公文中明确否定领导决议,是不理性的行为。但李鸿章已经在前面引发了朝廷对曾老九的嫉恨与警觉,这时候的态势分析,恰与朝廷的思维相吻合,非但不会引发领导反感,反而让领导顿时生出英雄所见略同的知己之感。所以说,不是不能否定领导的决定,重要的是否定的方法与时机。如果你在领导改主意的时候提出来,领导保准大喜过望。

最后一个主题:严厉打击不和谐因素。这个不和谐因素,就是镇江的冯子材。冯子材比不了曾国荃,曾国荃是有靠山的,有曾国藩替他撑腰,对曾老九下手只能采用暗示的手段,万不可明着来。可冯子材就惨了,老冯属于政治上不清白、有污点的人。他以前是天地会的叛逆,是跟在张国梁后面跑跑颠颠的小老弟,张国梁投奔太平军,冯子材就跟着投太平军。张国梁投官兵,冯子材又跟着当官兵。而今张国梁战死,可怜的冯子材就成了没娘的孩子,谁逮住都要狠踹两脚。

李鸿章挑冯子材下手,是因为冯子材先惹到了他,提出要求让李鸿章去镇江与自己会师。这项工作是李鸿章超级讨厌的,所以李鸿章对冯子材无丝毫好感,干脆栽赃硬说冯子材让他去镇江,是向他筹款,朝他要钱。李鸿章敢这么乱讲,就是欺负冯子材没有上奏言事的权力,既不知道李鸿章在搞他,也无法替自己辩白。

这个损招,在民间又有个说法,叫打瞎子,骂哑巴。但《孙子兵法·形篇第四》对这一招极为推崇,名之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什么叫易胜者?你骂他无法还嘴,你打他无法还手的倒霉蛋冯子材,就是这么个活生生的易胜者。

如此八大主题纵横交错,必然得出两个结论:镇江不应该去,上海不应该走。而这两个结论,李鸿章的片折上硬是一个字也没提。

他只分析,让领导自己来做结论。

之所以说李鸿章是奏折高手,是因为经过他的分析之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只能是唯一的。相形之下,行政公文最闹心的结果就是,你费尽牛力分析了半天,领导拿起来一看,居然得出了与你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种情况,会把人活活气死。

总结李鸿章这篇堪称教科书的经典公文,其要义有三:

第一,必须要使用最简单的语言,越浅显,越平白,越具有说服力。

第二,必须要使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只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材料越简单,结果越精确。

第三,只摆事实,只讲道理,而不妄下结论。在官场上,任何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只有没结论,才是最正确的结论。

曾国藩的报复

写完了片折,李鸿章摩拳擦掌,开始在历史上大大地露脸。

洪秀全强迫李秀成返回南京,成就了李鸿章的一世英名。李秀成带走了整整二十万人马,导致上海周边太平军的数量优势迅速转为劣势。

昔日在淮上六年,李鸿章始终被数量不少于二十万的太平军衔尾追杀,最熟悉的战争模式就是疯狂逃命,何曾想到过有朝一日,他也能够享受到追杀太平军的快感?

几日之内,淮军不停追击太平军,连克泗泾、广富林、塘桥、大桥等地。各地太平军根本不敢接战,只顾向着苏州城老巢如飞似的奔逃。这导致京城内外,皇宫朝廷,不断接到李鸿章的捷报。这时候就算是李鸿章哭着喊着想去镇江,朝廷也绝不会允许。

于是李鸿章写信给老师曾国藩,曰:此极痛快之事,为上海数年军务一吐气也。有此胜仗,我军可以自立,洋人可以慑威,吾师可稍放心,鸿章亦敢于学战。

可是曾老师现在正急得以头撞墙,他不停地写信给亲爱的弟弟曾国荃,央求曾国荃切莫孤军深入,快点儿回来。盖因李秀成已统十三王二十万大军,号称六十万,走宜兴,绕溧阳,赴援南京。另有线报说李秀成所谓的六十万,其实不过是三十万。拜托,不管是二十万还是三十万,都是以十万为单位,曾老九会被人家活活打死的啊。

曾国藩日记载:睡不能成寐,竟夜候沅弟廿九日信,竟无音耗,寸心如焚。

这时候的曾老师,已经在心里恨透了不听话的李鸿章,连把李鸿章撕碎的心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