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官者要善于自保(第3/12页)

等进了洞房,郭嵩焘掀开新娘子的红盖头的时候,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郭嵩焘放下盖头,回头去写日记:岂吾命应然耶?

意思是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这么倒霉?挖地三尺都找不出来的丑女,我老郭却是一碰一个准儿,啊,怎么会这样啊?

丑点儿也没关系,只要能有一颗美丽的心。但是钱鼎铭的妹妹,不能说心灵不美吧,总之是偏离了正常人的行列。这妹子脾气极其暴躁,好像全世界都亏欠了她一样,终日里摔摔砸砸,眉目皆竖,犹如疯癫。总之是控制不住自己,只要见到郭嵩焘,就破口大骂,秽恶万状。

郭嵩焘仰天长叹,曰:一切举动,似非纯良。

意思是说:这女人,不是个好东西。

郭嵩焘又说:为冯景老所误。

意思是说:冯桂芬,你坑了老子,这事老子跟你没完!

然则,钱妹妹为何要闹得这么凶呢?

原来,这里还有内情。郭嵩焘的亡妻姓陈,胆子比较小,在世的时候,郭嵩焘就纳了一个小妾,姓邹。据称邹氏人品非常好,郭嵩焘对她极是敬重。虽然娶了钱妹妹做正妻,但对于邹氏的态度,并没有变化,甚至希望邹氏能和钱妹妹平起平坐,皆大欢喜。

但是钱妹妹是熏染了西洋风俗的上海女子,个性极强,岂能容忍这种事?当即翻了脸皮大闹起来。推究这件事,郭嵩焘本人要负主要责任,但他自己不自省,别人也就没办法了。

看郭嵩焘闹得太不像话,安庆的曾国藩不得不站出来,发表了义正词严的讲话:妇始入门,其老妾命服相见,为妇堂下坐,而妾居上,此岂知礼者所为乎?

曾国藩明确表态支持钱家妹子,认为郭嵩焘搞得太乱了。这是因为郭嵩焘跳槽到了李鸿章处,曾国藩很上火,所以抨击之。

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曾夫子稀里糊涂地对郭嵩焘的家事乱评一通,而李鸿章却鸡贼得很,硬是一声不吭。

李鸿章正忙着修理吴煦、杨坊那两个老冤家。

帝国主义侵华急先锋

郭嵩焘来沪,标志着吴煦、杨坊时代的落幕。

早在几个月前,李鸿章就上奏朝廷,点名要求了一大堆候补官员,目的就是为了踢开吴煦和杨坊,另行组建上海的行政领导班子。

此时各路人马已经纷纷到齐,李鸿章感激不尽,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摩拳擦掌最积极的人,就是安徽候补知县王大经。他打仗不成,但负责弄钱的本事还是有的,就由他来负责吴煦、杨坊这两人手中的厘捐。

上海的财政收入,一共分两块,一块称厘捐,也就是市民走路过桥进城门,都要缴一笔买路费。这个费用如果黑社会来收,就叫保护费;如果地方官来收,就叫厘捐。第二块收入就是江海关的关税。由于太平军占领了南京,这一块一度陷入崩溃之中,后来是英法美三国看不过去了,就出来搭人手帮场子,这一帮可就麻烦了,落得个帝国主义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罪名。美国和法国因为压力太大,干脆退出了,这一块结果就落入一个叫李泰国的奇人之手。

说起这个李泰国,他的命运真的好悲苦。话说早年间,英国圣公会有个传教士,叫李太郭矢志要把上帝的圣光传至中国人的心中,遂不远万里,甘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马前卒,来到中国不辞劳苦地传教。正传之际,忽然鸦片战争爆发了,中英双方经过交火之后,就进入了下一个流程:谈判。

要谈判,就需要双方都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这就意味着英国人急切地需要翻译。可这手忙脚乱的情形下,上哪儿弄翻译去呢?

于是传教士李太郭被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聘为了翻译和顾问。这时候李太郭才发现,政界远比宗教界更好混,也更容易大获成功,从此退出宗教界,成了英国驻广东领事馆的首任领事,然后又转任厦门领事。正开心之际,不想人有旦夕祸福,有一日李太郭睡下,就再也没爬起来,死翘翘了,抛下了孤零零的李夫人,以及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这下子李夫人可头大了,可怜她一个女人家,又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生地不熟,怎么可能养活六个孩子呢?

于是李夫人心生妙计,就写了封信,把十五岁的大儿子和十三岁的二儿子李泰国送回英国,交给一个叫郭士立的传教士来养育。

但是这郭士立凭什么要养别人的孩子呢?于是他就又把俩孩子送到船上,给李夫人送回中国。

等俩孩子下了船,李夫人把他们俩脑壳向后一扭,又给郭士立送回去了。

双方如此送来送去,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就有一个英国驻华使团说:算了,孩子,你别跟这些怪人较劲儿了。这样好了,你就给我们做雇员吧,等我们到了中国,你替我们当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