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官者要善于自保(第6/12页)
英国人推出了他们的优秀军人:戈登先生。
戈登先生是意大利红衫军领袖加里波第的崇拜者,他认为在战场上,军官必须要把自己放在最危险的前沿。和华尔先生一样,战争对戈登先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早在二十一岁那年,他就出国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他是一名工兵,最喜欢在丈量城池或边界的时候,四周有熊熊燃烧的烈火,半空有刺耳的炮弹划过的啸声。
二十七岁那年,戈登以英国皇家工兵队长的身份,登上了邮船“伐列塔”号,从此来到了中国,他来到的时候,英法联军已经攻陷了大沽炮台,此后僧王的骑兵与联军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咸丰皇帝坚信僧格林沁一定会赢,但是很不幸,僧王的三千精锐骑兵在第一轮冲锋之中,就通通被英法联军打死了,只有六名幸存者逃了回来。联军遂攻至北京城下,这时候戈登赶到,开始挥汗如雨替联军修筑炮台,他的炮台造好之时,北京城却开门投降了。
再往后,戈登就随英法联军留在了天津,替联军修筑营房。等营房造好时,联军却已经开赴上海,替中国人保护这座危险的城市。戈登先生扛着扁铲,一路跟着联军前进,等到联军被太平军打败逃回上海城,戈登先生也扛着扁铲一路飞奔。戈登多年来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英国人的高度认可。所以英国人认为,让戈登先生替代华尔先生出任常胜军队长最为适宜。
于是戈登先生来见李鸿章,双方会面之后,李鸿章写片奏向朝廷报告,称:
戈登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我一眼就喜欢上了他。
但是常胜军不喜欢他。非但不喜欢他,而且超级讨厌他。
但正因为常胜军不喜欢戈登,李鸿章才力挺戈登出任常胜军队长。此后的戈登先生和常胜军,将沦为李鸿章的玩物,印证了中华民族最博大精深的权谋智慧。直到常胜军灰飞烟灭,这个充满了阴郁色调的美丽传奇,才会落下帷幕。
夫子记性不大好
李鸿章和戈登先生一见如故,彼此喜欢上了对方。曾老师曾国藩,却陷入了绝望之中,忧心如焚,绕屋彷徨,积泪涨江,肝肠寸断。
因为曾老九曾国荃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几乎每一天,曾国藩都在极度的恐惧之中,等着弟弟死亡的消息传来。可是这消息迟迟不来,几乎让圣人曾国藩为之崩溃。
受不了,这个曾老九,他怎么还不死啊?
曾老九的日子,过得究竟如何呢?
《湘军记》记载:群贼乃谋昼息宵攻,轮进以疲我,连营周百里,其近者距官军才二十丈,仍潜开隧道,乘雨夜轰之。
这段记载说,太平军琢磨出个怪招,白天休息,夜里进攻。怎么会这么个搞法呢?其意义又何在呢?
这是因为,夜晚进攻隐蔽性高,黑暗中你什么也看不到,而白天时太平军还没走到跟前,就已经被湘军发现了,劈山炮架起来轰击,洋枪再零敲碎打,就叫太平军吃不消了。夜晚进攻,你根本看不到对方,不知道太平军是上半夜来还是下半夜来,没有预约也没个准点,让湘军害怕睡得太熟,被太平军突然冲进来割了脑壳去,紧张得神经都快要绷断。突然听到喊杀声时,太平军已经冲到了鼻子尖前,彻底消解了湘军的防守优势。
再说双方的距离,最近处二十丈,二十丈不过是六十多米。这个距离太可怕了,如果太平军突然发飙,不到几秒钟就已经冲过来了。可知曾老九的处境,确实有点儿不妙。
曾国藩的心里,肯定已经把李鸿章的八辈子祖宗都骂过了,自己的弟弟这么危险,可是李鸿章硬装不知道。没法子啊,学生出息了,不理睬自己这个老师了。
而且曾国藩知道,就算是对李鸿章软语相求,那也不管用。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弟子的秉性了,李鸿章的功名心,强到了吓人的程度。为了自己建功立业,不要说只是老师的弟弟有危险,就算是老师陷于百万军中,恐怕李鸿章都懒得看一眼。
怎么办呢?
只能向学生讨要学费了。
什么学费?
想想淮军始创,是脱胎于湘军之母体。最初的编制,都是由湘军中抽调人马组成的。比如说韩正国部、程学启部……对了,就是这个程学启。
程学启,悍将也。他在湘军时战斗力就极强,到了淮军那边,更是顺风顺水,上海城外三场大战,虹桥之战、青浦之战与四江口血战,程学启不是主力就是先锋。现在程学启的名气极大,朝廷也颁了圣旨嘉奖,鼓励程学启效法天地会的张国梁,再接再厉,打死为止。
欲解曾老九之围,非程学启不可。现在的太平军,已经被程学启打怕了,如果把程学启调回来,管保曾老九能够脱离重围。最主要的是,程学启那边现在没有战事,正在青浦休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