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官者要善于自保(第9/12页)

带兵之人,要报效君父。现在本官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决定派你们二人往援南京,参加金陵会战。这是本官拼了老命才为你们争取来的好机会,你们二位是不是激动得快要哭出来了?

吴煦和杨坊已经彻底震惊了,大张着嘴,看着李鸿章:李大人,你刚才说,派我们俩去什么地方?

去金陵啊,参加金陵会战。李鸿章兴致勃勃地说:我看好你们,你们千万要好好表现,不要给咱们上海人丢脸。

这就是所谓的往左偏一点点。曾国藩要求悍将程学启往援,这个方案是完美的。往右偏一点点,搞得激进起来,就是李鸿章自己亲自出马去金陵,这招已经用过了,不能再用了;往左偏一点点,就是找不如程学启的人,比如吴煦和杨坊,让他们两个去添乱。

这个方案,一举制住了所有当事人。

这才是真正的谋略

曾国藩要求程学启往援金陵,是一个精确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李鸿章针对自己的老师玩儿了一手谋略,不仅成功化解了要解决的问题,还一举制住了四路人马。

哪四路人马?

前两路人马是吴煦和杨坊,这俩老兄的根在上海,基业在上海,从事政务是他们的特长,带兵打仗这事儿,他们并不专业。只不过,常胜军是他们两人联手创建的,所以为了掌握军权,他们都替自己弄了个体面的军方职务。现在李鸿章抓住这个把柄,下令将他们两人调出上海,打发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去,让这两人顿时傻了眼。

第三路人马,就是曾夫子曾国藩了。曾夫子盼望着程学启来解围,却不承想李鸿章给了他一支常胜军。要知道常胜军这种诡异组合,是西式的雇佣军模式。常胜军的人生理念可不是什么报效君王,君王又不是你爹妈,对你无一丝一毫的恩德,凭什么要求你报效他?常胜军是严格按合同来办事的,给多少银子,打多少仗。银子给得多,就多开几炮;银子给得少,就少开几炮。这样一支军队是缺乏人身依附观念的,中国人想要控制它,太难了。

所以曾夫子接到李鸿章的书面报告,登时就慌了神,急忙写回信,坚决不同意这个方案。更害怕李鸿章先斩后奏,公文一发出就把常胜军扔过来,那可就让曾夫子有苦难言了。

最后这路人马就是常胜军。常胜军的制度太先进,与大清国的管理模式格格不入。常胜军不仅是打仗要银子,不打仗要银子,连遣散都需要支付一大笔劳务补偿,不像中国人那么好忽悠。中国的官员将百姓推到战场上去,打赢了自己是名将,打输了死的是百姓,怎么玩儿官员都占便宜。可是常胜军士兵连战死都需要一大笔抚恤金,这种公平交易的理念,非常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李鸿章一石四鸟,一个变招,轻易化解了曾夫子的要求,给吴煦、杨坊、曾夫子及常胜军同时造成了天大的困扰。

这才是真正的谋略。

谋略,就是把你的问题,转化为别人的问题。

谋略,就是让别人来承担问题的解决成本。

谋略,就是把你的解决方案,建立在别人的麻烦之上。

现在,李鸿章这边已经不再有任何问题,而吴煦、杨坊、曾夫子及常胜军这四方面,却陷入艰难痛苦、欲哭无泪的窘状。也就是说,他们全都遇到麻烦了。

有麻烦,就要解决。

可是如何一个解决法呢?

至少在吴煦这边,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吴煦坐在家里,哭哭啼啼,泪流满面,后悔得重力掴击自己耳光。怪自己,都怪自己,想当初,为了把李鸿章请到上海来,自己花费了多大的力气?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跟每个人说好话,最后以先斩后奏的方式,才逼得通商大臣薛焕让步,把李鸿章请到上海来了。

可李鸿章来到上海之后,薛焕倒取代自己成了第一功臣,而且老薛积极巴结李鸿章,一口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全都嫁给了李鸿章哥哥李瀚章的两个儿子,这是轰动上海滩的大事件。沪上不知几多人,羡慕薛焕到了眼红的程度,都知道这厮算是把自己的屁股坐到了李家的战车上,此后就可以舒舒服服青云直上了。

反倒是吴煦自己,辛辛苦苦一心谋国,却为自己请来了个煞星。这李鸿章痛恨他刚来上海的时候,自己不帮忙掏钱,所以下狠手报复自己。可真要细说起来,这事又怎么能怪得了自己?

吴煦和薛焕不同,薛焕的工作性质特殊,没有具体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只要陪洋人吃吃喝喝,就算是工作了。可吴煦这边,要操持整个上海的政务盘子。虽说上海的收入宽裕,可方方面面都在向上海伸手,把上海的厘捐关税当成了唐僧肉,都想狠狠地吃上一口。吴煦既然身为上海市长——苏松太道,就负有当家理财之责,不可能有人伸手就立即给钱。那样的话,上海有多少银子都不够这些三山五岳的妖怪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