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第26/40页)
今天,这一标准往往只不过是“参考分”。如果其余硬性标准合格,这一标准宁愿主动放弃,根本不再予以考虑。其余的标准无非是相貌、健康情况、家庭负担情况、性情等。除了学历一条,与20世纪50年代的标准几乎完全相同。
今天,其余的标准因人而异,天差地别——所异、所差、所别,往往由男人财力决定。财力往往被视为前提。前提满意之下,余项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当年的标准,尤其当年的前提,只维系到1985年左右,便在时代的一次次“解构”中完结了。
国门开放,许多有钱的或似乎有钱的港人、台胞、华侨、外国人一批批纷至沓来。于是一批批年轻貌美的中国姑娘挽其臂而去。
当年大宾馆、大饭店的漂亮女服务员,如今做了境内中国男人妻子的,想来不会超过十之一二,致使后来那些大宾馆、大饭店,因漂亮女服务员们的势不可当的“流失”而烦而恼。再后来干脆一改初衷,不专招漂亮的了,只要看得过去的就录用了。
年轻的中国知识女性们,在那些宾馆和饭店的女服务员们面前,心理曾何等的优越、何等的高傲啊!但时代在让她们尝到点儿甜头之后,似乎又开始恶意地嘲笑她们了!
连宾馆和饭店的女服务员们都时来运转,梦想成真,摇身一变而为尊贵之身的娇妻美妾,那些拥有了大学文凭,不但外语流利,并且漂亮的女性,岂肯坐失良机,蹉跎其后,而不捷足先登?
于是,当年的中国男人的知识和学历,其优越感在金钱的耀眼光芒下一败涂地。
相对于女性在其他佳丽的美貌前黯然失色。
当年,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的工资只不过五十几元,硕士毕业生的工资也不过七十几元,这比没有学历的同龄人的月工资已经高出一二十元了。但对比于境外的男人们,其工资只不过十几美金啊(按当年的汇率换算)!
于是,由学历泛起的时代泡沫也很快破灭了。
从20世纪80年代后几年至90年代前几年,中国年轻女性的涉外婚姻率直线攀升。尽管其间丑剧、闹剧、悲剧时时披露报端,但孤注一掷者、破釜沉舟者、铤而走险者源源不断。
这一种现象有什么不对头的么?许多中国人当年是这么想的。
尤其某些刚刚用勤奋换来了学历、在女性面前的自我感觉刚刚好起来的待婚男人,内心里感到无比失落。
仅仅几年前,还有女性公开声明非大学生不嫁,不成想才几年,某些年轻漂亮的女性们却往往这么说了:“穷大学毕业生有什么了不起?硕士又有什么了不起?让他们一边儿稍息去,等我实在找不着中意的了再考虑他们!”
仅仅几年前,各地的形形色色的年轻的男性骗子,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冒充大学毕业生骗取青年女性的芳心,不成想才几年,他们却开始冒充境外的富商子弟了。
某些拥有了高等学历但天生不怎么好看的女性,内心里当然更是愤愤不平于此种时代现象的不良。岂止不良,在她们想来,简直丑陋!简直可憎!
当年我也是对此种时代现象持激烈批评态度的中国男人之一。
但是如今细细想来,此种时代现象,实在是一种从古至今的极其正常的现象。
无论男人女人,总是希望通过最容易的方式达到某种目的。
无论男人女人,改变自身命运,过上比别人好得多的生活,从来都是憧憬。
尤其是女人,在一个商业时代的大门迎面敞开之际,对于物质生活的虚荣追求,自古强烈于男人。例外的女性是有的,但她们在数量上绝对代表不了普遍。
女人要过上比别人好得多的生活,最容易的方式只有一种,而且是最古老、最传统的一种,那就是嫁给一个能给予她们那一种生活的男人。
这方式虽古老,但绝对没有过时,目前仍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里被许多女性继续沿袭着。
通过最容易的方式达到某种目的,这既是人性的特点,也是许多兽、禽乃至虫的本能特点。
以上方式符合人性的这一特点,尤其符合女性之人性的特点。
从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中国女性这一特点的四种有意思的态度。
第一种是怂恿的态度,是历代达官显贵及富贾豪绅们的态度。他们的生活内容往往伴随着声色犬马。皇帝本人及其皇族在他们中地位至高无上,生活也往往最奢靡荒淫。他们用他们的文化怂恿女性心安理得地“傍”富“傍”权,是为着他们天经地义地占有女性。倘美丽的女性们居然接受另外某种文化的影响,居然视荣华富贵如粪土,居然认为被选入宫去伴一位往往足可以做自己父亲甚至祖父的老头子是不幸,那他们将多么地不开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