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汉中叶事迹(第4/22页)

第四节 武帝事四夷二

西域二字,义有广狭。《汉书》云:“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今塔里木河。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两关俱属汉龙勒县,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西则限以葱岭”,此为西域之初疆,实指今之天山南路言之。其后使译所及益广,而亦概称为西域,则西域之版图式廓矣。历代所谓西域,率随其交通所至而名之,其境界初无一定也。《汉书》云:“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后稍分至五十余。师古曰:司马彪《续汉书》曰:至于哀、平,有五十五国也。今表其境界、道里及户口、胜兵之数如下。(4)除大月氏、康居、大宛、乌孙为葱岭西之大国外,口数逾万者,仅鄯善、拘弥、于阗、西夜、难兜、莎车、疏勒、姑墨、龟兹、焉耆十国,小者乃不盈千。盖多处山谷之间,或在沙漠中之泉地,故其形势如此云。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此段原文在左栏“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后,据文意移此。——编者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诸国民族,可分数派。《汉书》云:“西夜与胡异,其种类氐、羌,行国。”又云:“蒲犁及依耐、无雷,皆西夜类也。”又云:“无雷俗与子合同。”《后书》又有德若,云:“与子合相类,其俗皆同。”又有移支,“居蒲类地,被发,随畜逐水草”。盖皆氐、羌之类,缘南山而西出者也。《汉书》云:乌孙本塞地。“昔匈奴破大月氏,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往往分散为数国。自疏勒以西,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穆天子传》为魏、晋后伪书,所述皆汉以后情形已见《先秦史》第八章第八节。此书于地名、器物,皆着之曰西膜之所谓某某,足见西膜为西方一大族。西膜与塞疑即一语,或白种中之塞米族(Semites)耶?又乌孙,颜师古《注》云:“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称猴者,本其种也。”近日史家,皆谓乌孙与坚昆同种。昆即唐时之黠戛斯,元时之吉利吉思,今之哈萨克。黠戛斯,《唐书》固明言其“赤发、晳面、绿瞳”也。近年英、俄、法、德诸考古家,在新疆发见古书,有与印度欧罗巴语类者,以其得之之地名之曰焉耆语、龟兹语。焉耆语行于天山之北,龟兹语行于天山之南。颇疑龟兹语为塞种语,焉耆语为乌孙等游牧民语也。西史家谓西域人称希腊为伊耶安(Yavanas),为耶而坚宛(Ionian)转音,故大宛实为希腊人东方殖民地。安息即西史之泊提亚(Paltnia),大夏则巴克特利亚(Bactlia),皆亚历山大死后东方分裂所生之新国。安息犹率其游牧之俗,大夏文化,则酷类希腊焉。故汉通西域,实为东西洋文化交通之始也。《史记·大宛列传》云:“自宛以西至安息,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汉书·西域传》作“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可以知其种族矣。然玉门、阳关以西,亦非遂无华人。《汉书》曰:“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畜产,作兵,略与汉同。有异乃记云。”今观其书,记者少,不记者多,则诸国之俗,实与汉大同。案《管子揆度》,“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何秋涛谓禺氏即月氏。日本桑原骘藏言:月氏据甘肃,故天山南路之玉,经其地而入中国,玉门之名,或亦因此而得,见所著《张骞西征考》,杨炼译,商务印书馆本。说颇有理。人民移殖,率在国家开拓之先。汉朝未知西域及西南夷,(5)而枸酱、竹杖,即已远届其地,此其明证。然则谓汉世天山南路多有华人,必非附会之谈也。至于后世,胡人益盛,汉族稍微,则因道里有远近之殊,移居有多少之异。犹之朝鲜之地,自汉以降,貉族转多,然不能谓《方言》所载,北燕、朝鲜之间,言语皆同,及《后书》辰韩言语,有似秦人为虚语也。《魏书·西域于阗传》云:“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大唐西域记》亦谓于阗之语,与他国不同。今考古学家谓于阗东之克里雅人,体格多似黄人。掘地所得陶象及雕刻、壁画,面貌亦与黄人相似,古书非印度、伊兰、突厥语,而与西藏语相类,断其人来自藏地,此则不知汉时已然否耳。

汉通西域,起于武帝之欲攻匈奴,而成于武帝之侈心。初,敦煌、祁连间有行国曰月氏。匈奴西边,又有小国曰乌孙。《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曰:“乌孙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西域传》同,而夺祁连二字。月氏为冒顿所破。老上单于又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史记·大宛列传》:建元中,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匈奴列传》:孝文帝三年,老上单于遗汉书曰:“今以小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之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匈奴之破月氏、乌孙,定西域,当在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