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第16/34页)
《汉书·儒林传赞》言:初《书》惟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 《穀梁春秋》。《宣帝纪》: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大子大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博士。刘歆移大常博士,亦仅言宣帝广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四年诏言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严氏》、《颜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则《大》、《小戴》似非宣帝所立。(22)陈元言宣帝为石渠之论而《穀梁》兴。案石渠之论,亦见《汉书·刘向》及《韦玄成传》。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范升言:《京氏》虽立,辄复见废。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刘歆传》: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立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大常博士责让之。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案《平帝纪》: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王莽传》事在前一年,云:是岁,莽奏起明堂、灵台、辟雍,为学者筑舍万区。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缪,壹异说云。盖《莽传》系于其征之年,《平纪》记于其至之岁也。《儒林传》言:孔安国以《古文尚书》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庸生授胡常,常又传《左氏》,授徐敖,敖又传《毛诗》,授王璜、涂恽,恽授桑钦,王莽时诸学皆立。宋祁曰:新本改论作诸,则本作论学,改诸者实误。论学,即指记说廷中言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之立,(23)当在此时也。光武中兴,《易》有施、孟、梁丘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圣,凡十四博士。《后汉书·徐防传仪》引《汉官仪》。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范升与歆及许淑等互相辨难。升退,复奏言之。陈元闻之,诣阙上疏。升复与元相辩难,凡十余上。帝卒立《左氏学》。大常选博士四人,元为第一。帝以元新忿争。乃用其次司隶从事李封。于是诸儒以《左氏》立,论议欢哗。自公卿以下,数廷争之。会封病卒,《左氏》复废。肃宗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贾逵入讲。帝善逵说。使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具条奏。帝嘉之。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训诂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据《后汉书·逵传》,事亦见《章帝纪》。案逵奏言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则《穀梁》当光武时亦尝立榖学也。《安帝纪》:延光二年,诏选三署郎及吏民能通《古文尚书》、《毛诗》、《梁春秋》各一人。《灵帝纪》:光和三年,诏公卿举能通《尚书》、《毛诗》、《左氏》、《梁春榖秋》各一人,悉除议郎。《尚书》上当夺古文二字。灵帝熹平四年,立大学石经。卢植又上书,言《毛诗》、《左氏》、《周礼》宜置博士,未见听。魏文帝黄初五年四月,立大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齐王正始六年,诏故司徒王朗所作《易传》令学者得以课试。此两汉三国诸经立学之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