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学术年表(1)(第3/6页)

1936年

是年,讲演稿《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文化东南早于西北说》,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五卷第一期至第四期(又刊于《文化建设》第三卷第二期)。《吃饭的革命》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五卷第二期。

1937年

1937年至1941年,除在光华大学任教外,先后曾在当时租界上的沪江大学、诚明文学院等校兼课。

3月,《燕石札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是年,《投畀豺虎》、《九刑》、《郑人铸刑书》(上、中、下)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五期。《象魏》、《五刑之属三千》、《象刑》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六期。《戮尸》、《辕》、《妇人无刑》、《赎刑》、《圜土即谪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比伍相及》、《与于青之赏必及于其罚》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七期。《坟墓》、《桐棺三寸非禹制》、《墓祭》、《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厚葬》、《殉葬》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八期。《书三皇五帝考后》、《读〈山海经〉偶记》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五卷第九期。《古人不重生日》、《古人周岁增年》、《古年纪年》(上、中、下)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十期。《与卫聚贤论吴越文化书》、《南强篇》、《越之姓》刊于《江苏研究》第三卷第五、六期。撰写《八一三事变后沪常见闻》、《率兽食人》、《为什么要研究社会科学》、《中国文化浅谈》。

1938年

4月,《史家传记文选》,由长沙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集)初版印行。

是年,《青年时代的回忆》刊于《青年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宦学篇》、《仓储与昏钞倒换库》、《年节与岁首》刊于《青年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思乡原》刊于《文哲》第二卷第一期。《处乱之道》、《怀玉》、《论南北民气之强弱》刊载上海《中美日报》。作《五四运动价值何在》、《吕诚之先生讲经世》(在国学研究所第四次讲演稿)。

1939年

4月,撰写《史学杂论》(后来增加材料写成《中国史籍读法》)。

是年,《合理的习字法》刊于《知识与趣味》第一卷第六期。《唐宋以前之中日交际》刊于《兼明月刊》第一期。《蒋颂孚先生传》刊于《文哲》第二卷第四期。《三国史话》连载于《知识与趣味》。

1940年

1月21日,《中日文化程度比论——中国抗战力量在那里》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2月22日,《武士的悲哀》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23日《封建势力》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3月15日,《眼前的奇迹》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4月5日,《中国现阶段文化的特征》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5月24日,《塞翁与管仲》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是年,兼任无锡国专(沪校)史学讲座,至1941年。《吕著中国通史》(上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印行。《妇女就业和持家的讨论》(一、二)刊于《宇宙风》乙刊第二十期。《关于中国字的一个提议》刊于《宇宙风》乙刊,3月出版。《窖藏与文物》、《上海风气》刊于《宇宙风》乙刊第二十三期。《蔡孑民论原》刊于《宇宙风》乙刊第二十四期。《上古秦汉文学之变迁》刊于《宇宙风》乙刊第三十九期。《诸葛亮南征考》刊于《青年月刊》第二卷第三期。《孤岛青年何以报国》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一期。《狗吠》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二期。《广西女子》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三期。《改良盐法刍议》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四期。《田赋征收实物问题》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五期。《论历代兵制的演变》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八期。《向慈善家进一言》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九、十期。《论汉人行序说》刊于《群雅》第一集第一卷。《易大义》、《齐桓公存三亡国考》刊于《释雅》第一集第二卷。《释尔雅》、《论尔雅谁作》刊于《释雅》第一集第三卷。《论二呆记》(上、中、下)刊于《群雅》第一集第五、六卷。《大九州考》刊于《学术》第四辑。《四史中的谷价》刊于《知识与趣味》第二卷第一期。《光华大学十五周年纪念感想》刊于《光华大学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1941年

3月6日,《史学上的两条大路》刊于上海《正言报》副刊《史地》。

4月7日,《青年修养》、《青年教育问题》刊于上海《正言报》。13日《论禄米之制》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14日《论禄米之制续篇》刊于上海《中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