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灭彰义立奇功李愬雪夜入蔡州(第2/5页)
与此同时,裴度在通化坊边遇袭。由于其参谋王义抱住刺客,裴度当天又戴一个厚毡帽,脑袋只是受了重伤,坠于沟中,幸免一死。
惊闻宰相遇害,宪宗“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
武元衡工于五言诗,诗意哀惋清丽,隐有人寿不永之感,现录二首于下:
秋室浩烟雾,风流怨寒蜩。机杼夜声切,惠兰芳意消。美人湘水曲,桂楫洞庭遥。常恐时光谢,蹉跎江艳凋(《秋思》)
流水逾千度,归去隔万重。玉杯倾酒尽,不换凄惨容。(《送七里赴歙州》)
恐怖刺杀很有效果。“京城大骇,于是诏宰相出入,加金吾骑士张弦露刃以卫之,所过坊间呵索甚严”。此举,其实更增添了恐怖气氛。不仅如此,朝臣们从此以后,许多人天不亮不敢出门,往往宪宗上朝坐等好久,大臣们还来不齐人。
刺客更猖狂,到处留下白纸黑字的纸片,上写:“毋急捕我,我先杀汝”。宰相都能被人取走脑袋,办案的“捕快”自然害怕,“故捕贼者不敢甚急”。而且,当时多以为刺客是王承宗所派,“其伟状异制、燕赵之音者,多执讯之”,京城里面,看见大高个儿操河北口音,都会被截住审问,紧张程度如同欧美机场看见阿拉伯哥们就哆嗦一样。
兵部侍郎许孟容入殿泣谏:“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也!”
宪宗点头,于是,京城大索,悬重赏提拿刺客。最后,有人告成德军卒张晏等人是杀武元衡主谋,朝廷将错就错,逮捕张晏。屈打成招,最终杀掉张晏等十多人,“李师道客竟潜匿亡去”,真凶倒逍遥法外。
裴度重伤卧床,近一个月不能上朝。宪宗派禁卫军于其府第值勤,不时遣中使、御医问讯。
朝臣有人进言,希望朝廷罢免裴度以安藩镇之心。宪宗大怒:“若罢免裴度,正中贼意,朝廷无复纲纪可言。吾用裴度一人,足破贼军!”待裴度伤好,宪宗马上召裴度入朝,拜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大难不死,裴度又当上宰相。同时,宪宗又增加相权的分量,允许宰相于私第召见人士,议谋军务。裴度不死,诛除淮西吴元济的信念倍增。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见有人替自己刺杀武元衡顶缸,烧了河阴后仓朝廷也不明罪,心中得意,就又想在东都洛阳闹事,牵扯朝廷的注意力。
作为坐镇一方的富贵诸侯,李师道在洛阳一带有不少庄园、田产以及僧寺。“兵谍杂以往来,吏不敢辩“。所有这些地方,都成了李师道手下间谍,刺客、死士等”地下工作者“的巢穴,当地政府官员轻易也不敢得罪藩镇,因此,贼人们更加猖狂。
淮西吴元济贼兵屡犯河南一带的唐朝州县,东都洛阳的绝大部分部队在伊阙防敌,城内空虚。李师道在洛阳有个类似“代表处”的“留后院”,潜藏兵士一百多人,准备在洛阳城内放大火,纵兵杀掠,趁乱夺取城市。晚间,贼人们杀牛供酒,准备转天一大早起事。
其中,有小将杨再兴胆小,偷出院门,一溜烟跑到洛阳留守吕元膺处告密。吕元膺忙追传已经出发往伊阙的部队,掉转头包围了留后院。唐军怯懦,围了半天也不敢进攻,最后,防御判官杀掉怯进的兵士一人,大伙才硬着头皮进攻。这百十号贼人皆不是寻常之辈,“突出杀人,围兵奔骇”。贼人结队齐整,把妻儿老小放置于队伍中间,以甲胄盾牌精兵殿后,堂而皇之在大亍上有秩序地往城外撤退,“防御兵不敢追”。
就这区区百十号贼人,连带家眷,出长夏门之后,竟能“转掠郊墅,东济伊水,入嵩山”。如果人再多些,他们很有可能就夺取洛阳城。
嵩山一带居民,多为猎户,皆以射猎为生,时称“山棚”。贼人入山后,正遇几户山棚扛了打得的梅花鹿去山下卖,便上前抢夺,还重揍几个猎户一顿。猎户猛悍,咽不下这口气,又知道官府通辑这些贼人,便马上四下赳集,分别派人堵住山中要路,然后引来官军,把这帮贼人一网打尽。
一番严讯,得知贼人的魁首是中岳寺方丈圆静。此人原为史思明悍将,当时已是八十多岁,仍“伟悍过人”。严刑拷打之时,唐兵有人扛大锤想砸断他的胫骨,抡了几下都不见断。估计一是老头有硬气功底子,二是“操作”失当。圆静大骂:“鼠子!连人的腿也砸不折,还敢自称是健儿!”于是,他自己把大腿伸直,摆正位置,教抡大锤的兵士定准地方砸。果然,锤下,腿折。最后,法场受刑,老贼头长叹:“误我大事,未使洛阳城遍流人血!”可见,安史余孽,仍如此凶悍残狠。
经过鞠审,唐廷才知道李师道等人一直在洛阳城收买守将、驿卒,耳目众多。又花钱数千万,买下十多处庄园以为“根据地”,招留贼人,准备了好久。同时,经过大刑伺侯,还审出这帮贼人中竟有杀害武元衡的两个主凶,原来李师道是刺杀事件的主谋。由于当时与吴元济之间的战事吃紧,先前又与成德镇王承宗闹翻,唐宪宗君臣暂时保密此事,留待“秋后算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