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民伤财有助于社会稳定(第2/5页)

资本家是不是太坏了?太抠门儿了?

可资本家有资本家的道理。

人家资本家主要倒不是真在乎那点儿粮食——多一勺粮食能有几个钱——人家就算有再多的粮食,就算有再高的利润,也不让童工吃饱。他们真正的理由是:人在青少年的时候血气方刚、精力充沛,一旦吃饱了饭,得闲就得闹事。所以,资本家怕,怕的是童工闹事。

我那一刻看着小外甥,突然真切领会了狄更斯笔下那些资本家的心理:要想让小孩子能老实待着,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让他吃饱。各位,如果你家里的小孩子总闹得你心烦,那你就用这招试试,每天只给他吃到六成饱,准管用!

这件事还让我重新领悟了中国一句最常用的名言——吃饱了撑的。这句话以前都只是随口骂人用,此刻才领会到了它的深层含义,觉得这句名言里的道理实在太深了,饱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见和对政治哲学的透彻理解。如果现在还流行在课桌上刻座右铭,我一定在自己的桌面上刻上这句话。

有个外国诗人还说过一句名言,大意是:世界上有两种真理,一种是表层的真理,和它相反的说法都是错的;另一种是深层的真理,和它相反的却还是对的。“吃饱了撑的”无疑属于后者,属于深层真理。我们往前边看看,孟子的思想里,不是有什么让老百姓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国家就能往好了走的说法吗?但这里说,不能让人吃饱了,吃饱了撑的是会出事的。

看看,社会是复杂的,政治是复杂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人可能会猜:“你要说的一定是‘饱暖思淫欲’。”

不是,事情要比“饱暖思淫欲”复杂得多。

有些东西看上去一点儿不沾边,可实际上却大有关联。

比如,有谁想过天津卫和锦衣卫有什么关系没有?

这个问题是不是看上去很蠢,就好像问郎咸平和郎平有什么关系,侯宝林和宝芝林有什么关系?

但是,天津卫和锦衣卫还真有关系,这二者同宗同源。

一个是城市,一个是明朝特务机构,无非最后一个字都是“卫”罢了,能有什么关系?

可是,天津卫为什么有那个“卫”字?北京就不叫北京卫,上海也不叫上海卫,重庆也不叫重庆卫?因为这个“卫”本来是明朝初年的一种驻军机构,是朱元璋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改革的体现。朱元璋顾虑常备军的军费开支太大,所以想出了一种“卫所”制度——当你在明史里看到“卫所”这个词的时候,别以为这是卫生所,这里更没画着红十字,这是一种军事单位,分布各地,独立于日常行政体制之外,自成体系,而且通常自耕自养(原则上说),世代相传。所以,锦衣卫是“卫”,在中央,天津卫也是“卫”,在地方,他们其实都是“卫”。

要承认,明初的这种卫所制度还是很先进的,既保障了常备的大军,他们又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会增加中央财政负担。可是,随着皇帝一代代地传下来,这个卫所制度也跟着一步步地败坏了,能打仗的越来越少,到了崇祯年间,就更是一团糟了,打仗变得非常昂贵了。

崇祯年间是个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真是一个不缺,前几个皇帝早把国家败坏得不成样子了。年轻的崇祯帝很想奋发有为,做一位中兴之主,可是,这个捉襟见肘的烂摊子呀,真不好收拾。

要解决这个,要解决那个,平内忧,除外患,干什么都要花钱,可国库没那么多钱,怎么办?

有人给皇帝出了个主意:“咱们得搞大型国有企业改革。”

崇祯帝一听,马上紧张起来,“国企改革?多大的国企算大型国企啊?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革?”

大臣连忙解释:“皇上别急,您听我说。咱们现在最该下手改革的大型国企就是邮政系统。邮政系统实在开支太大,效率太低,冗员太多,咱们要是割一刀下去,每年能节约出好几十万两的银子!”

崇祯帝一听,稍稍松了口气,“哦,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你要搞MBO(管理者收购)呢。唉,你们这些大臣啊,都只会给自己牟私利,整天变着法子侵吞国有资产,也难怪我会这么想。”

崇祯时期的大臣们很多都真是这样,崇祯帝也对他们这一点意见很大,可是多年乱局就像一面筛子,像点儿样的人大都被筛下去了,留在上边做官的还真没几个好东西,官场恶习早就成风了。

那么,这个国企改革的主意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呢?当时怎么就有什么邮政系统呢?

先说第二个问题。现在我们在城市的街道边上常见到一种东西——邮亭。我们平时买报纸、买杂志什么的都在邮亭买,可很多人不知道,邮亭这个东西确实历史悠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