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结论(第3/7页)

[18] 《毛泽东年谱(1893~1949年)》下卷,第9页;《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43~244页。

[19] 金冲及主编《刘少奇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519页;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758页;《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1~2页;《毛泽东年谱(1893~1949年)》下卷,第12页。

[20] 斯大林在1945年12月与蒋经国会谈时提到,苏共“中央认为,中共代表应当去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料到会有这样一个建议,这在他们中间引起了很大混乱”;АПРФ,ф.45,оп.1,д.322,л.98-121,Ледовский А.М. Сталин и Чан Кайши,Секретная миссия сына Чан Кайши в Москву,декабрь 1945-январь 1946г.//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6,№4,с.111。

[21] 以上引言见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发言,1945年8月23日;章百家:《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第13页。

[2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45~246页。

[23] 《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615~616页;《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1~3、15~17页。

[24] 关于重庆谈判的详细过程和国共双方的主张,中国学者已有深入研究,最值得参考的成果见杨奎松《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第八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章百家《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本文则重点考察苏联对重庆谈判的态度。

[25] 彼得罗夫与周恩来会谈备忘录,1945年8月10日,АВПРФ,ф.0100,оп.33,п.14,д.244,л.205-208,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Ⅳ,с.214-216。

[26] 彼得罗夫与赫尔利会谈备忘录,1945年9月6日,АВПРФ,ф.0100,оп.33,п.12,д.244,л.218-219,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Ⅳ,с.229-230。

[27] 彼得罗夫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45年9月6日;彼得罗夫与蒋经国会谈备忘录,1945年9月7日。АВПРФ,ф.0100,оп.33,п.244,д.13,л.220-240、226-229,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Ⅳ,с.230-233、233-235。

[28] 彼得罗夫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45年10月10日;彼得罗夫与周恩来会谈备忘录,1945年10月5日。АВПРФ,ф.0100,оп.40,п.7,д.248,л.39-44、120-123,沈志华、李丹慧收集和整理《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4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存,2004,第851~856、840~843页。

[29] 对于苏联来说,还有一个控制外蒙古的问题,不过中共暂时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30] 早在1944年1月10日,副外交人民委员迈斯基向莫洛托夫提交的关于《未来和平的最佳基本原则》的报告中就指出,战后亚洲的危险来自“美国和中国结成一个矛头指向苏联的联盟”。АПРФ,ф.3,оп.63,д.237,л.52-93,中译文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第712~713页。

[31] АМОРФ(俄罗斯联邦国防部档案馆),ф.32,оп.11312,д.196,л.140;ф.32,оп.11309,д.248,л.25,Ачкасов В.И. гла. ред. Истори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1939-1945,Том. 11,поражение милитариетской японии,Москва:ВИМО СССР,1980,c.322。

[32] 详见Почтарев А.Н. Из истории советско-коре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1920-1950-е годы//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9,№5,c.141-143;赵素芬:《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5,第473~475页;张一波、袁鲁毅:《“八·一五”前后的东北抗日联军》,李鸿义、王景:《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历程》,《中共党史资料》总第15辑(1985年),第128~172、173~188页;彭施鲁:《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关系回顾》,《中共党史资料》总第56辑(1996年),第32~49页。

[3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员会编《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6~7页。

[34] 详见金冲及《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以下简称《较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9页。

[3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257~258页。

[36] 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5年)》,未刊,第83页。

[37] 李运昌:《忆冀热辽部队挺进东北》,《中共党史资料》总第15辑(1985年),第64~67页;曾克林:《山海关—沈阳—延安:忆我与苏军的关系》,《中俄关系问题》1990年第28期,第1~7页;伍修权:《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201~202页;РЦХИДНИ,ф.17,оп.128,д.46,л.12-18、19-21、22-23,《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4卷,第792、806、811~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