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结论(第7/7页)

[119] АВПРФ,ф.0100,оп.34,п.253,д.21,л.43-47,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Ⅴ,с.105-107.

[120] 参见金冲及《较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9页。

[121] 《彭真年谱》,第417页。

[122] 《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5册,第317~318页;宋平:《蒋介石生平》,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第480页。

[123] 参见金冲及《较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21~22页;АВПРФ,Ф.0100,оп.34,п.253,д.21,л.91-95,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Том. Ⅴ,с.147-149。

[124] 牛军:《中苏同盟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第185页。不过,认为1946年是中共与苏联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恐有不妥。在笔者看来,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49年初中共即将掌握全国政权的时候。

[125] 关于冷战爆发的时间,学者中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出现虽然表明美国已经决心与苏联分手,但斯大林却想尽量拖延与西方破裂的时间,直到1947年年中,苏联的冷战政策才最终形成。详见沈志华《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兼论冷战形成的概念界定》,《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72~187页。

[126] 文安立:《冷战与革命》,第134~135页。

[127] 陈云:《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1945年11月30日,见《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第221页。

[128] 文安立:《冷战与革命》,第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