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换太子,根除隐患(第11/12页)
杨夫人越发勃然道:“若依我意就不该提拔他们,如今舍了斋饭反倒挨骂。反正我老人家今生便是个无儿的命,也用不着这群野狐禅的东西充门面。十恶不赦,不孝乃一,你明儿就跟万岁说,寻个罪名把他们都给我杀了!”
媚娘恨归恨,却并不糊涂,抚着母亲的背劝道:“娘啊,您现在嚷着要杀要宰,这全是气话。国之贵戚岂能草率处置?我虽为皇后,坊间多有议论。若再闹出什么大不孝、杀兄弟之类的丑事,女儿颜面何存?再说反对我的那些人还未肃清,长孙无忌虽闭门不出,但还是三公之首,巴不得咱家出乱子,这时处置那帮家伙岂非授人以柄?”
一言点醒梦中人,杨氏被怒火烧乱的理智渐渐清醒,却还是愤愤然道:“虽不能置于死地,也不能便宜他们。”
“那是自然。”媚娘俊美的脸上露出一丝冰冷的戾气,“既然不能为我所用,还留着他们干什么?过几日我便奏请圣上,把他们都打发到外地去。”她提携武氏兄弟担任高官,绝非以德报怨,而是为自己着想。
范云仙已向她如实转述了王萧二人临死前说的话,萧淑妃的诅咒倒算不得什么,充其量不过是失败者的发泄,反倒是王皇后那番有礼有节的话激起了她的怒火——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直到最后一刻王皇后依旧自骄自贵,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依旧称昭仪,言语间充满了鄙夷。因此她才怒气不解,向李治建议改王为“蟒”、改萧为“枭”,李治顺从其意一来是哄她欢心,二来也是考虑到太原王氏、兰陵萧氏在朝为官者不少,废杀二人不免结怨,若将她们剔出族谱就表示不再是两族之人,可示对这两族并无偏见。
但是即便杀了情敌媚娘依旧不能心安。王氏出于关陇名门,有权有势的亲戚数不胜数;她却家室零落无人帮衬,能不被人家小觑吗?而且这不仅是面子问题,也关乎皇后之位的稳固。内宫与外廷说是有礼法阻隔,其实从古至今就是暗通的,太原王氏那么大势力还落败了呢,媚娘岂能掉以轻心?她需要在朝中树几个亲信,因此才“不计前嫌”提携武家兄弟。如今听母亲所言,他们根本不领情,弄不好反倒是累赘。于是她拾起当年驯狮子骢的心思——既不能用,不如趁早除去!
听女儿说要把元庆、惟良他们贬往外地,杨夫人这才消解恚意,继而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你向圣上奏请时千万谨慎,别说家中不睦赶他们走。你就说你是防微杜渐,不想让外戚干政。”
媚娘扑哧一笑——姜是老的辣!这办法既能出气又捞美名。
杨夫人拉着女儿的手道:“千不怨,万不怨,就怨你爹死得早,咱家里没有可以倚重之人,我们杨家也零落了。娘整日跟那帮公主、王妃走动,还不是想为你帮点儿忙?可太殷切了怕人家瞧不起,沿门托钵折了你的面子;太矜持了,又显得咱们目中无人。总之小有小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难啊!”
“哼!事在人为,我就不信坐定皇后之位,没人来逢迎。”
杨夫人闻听此言,这才想起李津送礼之事,赶忙告诉女儿。媚娘听罢微然一笑:“怎么样?我就不信天下人都那么不识相。李义府是参知政事,岂不比元爽、惟良他们强?他的心思我已尽知,至于两箱东西您还是退回去吧。”
“退回去?!”杨夫人不解。
“谁缺他那点儿东西?别因此落个贪财之名。但东西退掉,话可要说明白,我要的不是财货,要的是他那颗忠心,只要他以后多替我着想,我自不会亏待。还有许敬宗、袁公瑜甚至司空李,那帮人我都会关照。”
“他们又没给咱送东西,凭什么这般好心?”
媚娘却道:“您老想偏了,这些人与咱本就相辅相成。若没他们帮忙我当不上皇后,若没有我想争皇后之事,他们也不可能趁机扳倒长孙无忌。既是互相成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份善缘不能断。真若把他们一个个扶上高位,对我也有莫大好处。”
杨夫人茅塞顿开,觉得女儿青出于蓝、冰雪聪明,赶忙应承道:“宫中之事我儿自为之,宫外大臣娘替你走动。”她倒是老当益壮,都七十多了,还主动揽事跑东跑西。
媚娘甚感过意不去:“孩儿这么大了,还让您老操心,娘亲也要多保重身体啊。”
“我这把年纪,眼瞅着你当了皇后,还有什么不满足?就是现在闭了眼也知足。倒是你外甥、外甥女还小,将来都指望你照顾,武家的人既然不中用,这才是咱自己家的孩子。”两个女儿闹得不合,她心里也很别扭,可是媚儿既是这身份,少不得哄着;因提到孩子,杨夫人又想起一事,“对啦!李忠虽已被废,不可不防。娘当年可见过这类事,昔日太子杨勇被废多年,柳述等人还想拥立他推翻杨广呢,最后弄得皇上都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