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第15/23页)

27.洪泽湖以黄河南岸减坝数十年,所放之水,积淤渐高。又加二十二、三年中牟,祥符决口水皆入洪泽湖。二十九年开吴城六堡,淤湖尤甚,不能容水。故数年来,宿州、灵璧、凤阳一带水无所归,遂成泽国。此泛舟所行之水,皆村庄民田也。行二十余里即入淮河。沿河而下,又行二十余里,凡五十五里,至临淮关。

28.梁县城市镇甚大,且繁盛。按汉慎县本属汝南郡,刘宋侨置汝阴郡于此,因以此为慎县。东魏置平梁郡,陈曰梁郡,隋唐皆曰慎县。宋绍兴间避讳,改曰梁县,从故郡名也。元仍宋旧,明初省入合肥县,今为梁乡县。

29.庐州府城东门名威武门,南门名德胜门,东门外过一桥,桥下河内有船,即肥水也。上游来源不远,即在合肥境内。下游汇为巢湖,土人名为交湖,音之误也。湖去府城四十里,由湖流出为黄落河,入大江也。三十七里至派河,上有桥,下有船,问之土人名此上派河,尚有中派河,下派河,三河皆通巢湖也。

30.桃城店,街外有一河,以船搭浮桥,河中船颇多。问之土人,云名桃城河,上游出西北一带山下,下游入巢湖也。

31.距舒城七里,有一河颇深,名七里河。过船后,又行二十里,复有一河无船,幸水小,有桥易过。闻山水盛涨时,极难过也。此二河下游,皆出巢湖,入大江。其地有市镇,即名南港。至此望诸山,四围如画。西一高峰名春秋山,南一高峰名鹿起山。又十里,至梅心驿公馆,面山后有舫斋,极雅,诸尹钮西农所造也。

32.自入安徽庐、凤以来,不见高山。今日始行山中,小关本名北峡,巡检驻扎于此。大关本名南峡,即古硖石山也。三国时,孙权攻皖,张辽自合肥驰救,闻城已破,至硖石,筑垒戍守。后曹休攻皖,陈逊、朱桓等拒之,追至硖石,即此地也。此二关为南北要隘,自此以北,犹有北方风景;自此以南,则纯南方气象也。自此以北,水皆北流,由洪湖入大江;自此以南,水皆南流,由枞阳河入大江。

33.吕亭驿,即宋元嘉间立吕亭左县,即此地也。

34.桐城县中有一河,县城在河南。出公馆后,过河桥,经城下行。行四十五里,至陶冲驿。自昨日入桐城境后,山水即极苍翠明秀,为出京以来所未见。今早新雨,千岩清秀,万壑滴翠,尤步步可爱。陶冲驿换马后,行二十里,过一沙河。编竹为排,置轿其上。河广约四十丈,若山水暴涨,则难过也。此已入潜山县界矣。后又过小河三次,不用竹排。其水上游,皆发诸山之麓;下游皆合于枞阳河,入大江也。

35.由潜山县行里余,过一河,亦有竹排。又二里,过一河,亦用竹排。马皆浮水而过。又五里过河,马亦用船,轿用排。自城内起,凡四十里,至小池驿。

36.潜山县,山甚高。山中泉水及雨水,下游皆由石牌河入大江。每山水盛涨时,则横溃坏田为患。河本多于桐城,而堤防亦不如桐城之坚实。故桐城得水溉田,受水之利;而潜山则但受水之害也。潜山出篾席,精而贱,是日买一床。县城以北山与桐城相等,以南则草木不茂矣。以上壬子

37.弋阳县之脉,自灵山来。灵山在上饶境,在弋阳之东北。六峰耸峙,形如笔架,与庐山之五老峰略同。县之对河南岸,有龟峰,山形如龟。去县南稍西约三十里,南临上饶,北绕弋溪。弋溪发源于灵山西,流至县之西门,注入上饶江。县北门外有桥,去城不半里。桥南有小山,可扎营。城外有山,可扎营。西门外有小平坡,可扎营。皆守城者所宜占也。西门外过弋溪河五里许,有黄土冈,可扎营,攻城者所宜占也。东门外有詹家山最高。群山颇多,皆可扎营,守者攻者皆宜占也。咸丰五年,罗、李扎西门外之黄土冈,余今扎詹家山之侧。

38.自荷包塘过半里许,小憩于野,策马登一山,名曰响石岩。其北为峭壁,南略斜,上为平顶,在龟峰之东。登此山,即见龟山之背。对面东南一山亦壁立,高平如台,形与龟峰略同。又行二十里至双港住宿。双港系一大壑,余扎营之处。名曰五鼓岭。坐西向东。后曰虎形山、月轮山,对面由岩山。右胁有一水,从义岭来,右东南角有一水,从陈坊、吴坊来,会于双港东北,流至于黄沙港,入弋阳江。

39.余率师由建昌入闽。自港口行四十里,至塘陂湾扎营。营盘坐西向东北,遥望东南外山,为天华山最高。西南云台山,东隅为降兵峰。北至贵溪五十里,东至光泽县一百八十里。南至耳口寨四十里。西南至上清宫五十里。

40.上清宫内有棂星门、下马亭,有正殿。有雍正九年“御碑亭”,极雄伟,皆为贼所毁。神像狼籍。宫门外有赵子昂“玄教碑”尚完好。旁有雍正年一碑,上无覆亭,剥落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