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读书录卷二(第3/8页)

“屈,聚也。”

注引《诗》云:“屈此群丑。”《释文》引《韩诗》云:“屈,收也。收敛得此聚众。”国藩按:《法言》“汉绌群才,群才绌群力”。绌字亦与此屈字同义,谓收聚人之才力而为我用也。

“痡,病也。”

邵晋涵曰:“《汉书》注引《韩诗》云:‘熏胥以痡。痡,病也,通作铺。’《大雅·江汉》云:‘淮夷来铺。’《毛传》:‘铺,病也。’”国藩谓“淮夷来铺”之铺训病,《毛传》本不甚谛,此引以为痡通作铺,亦未当也。

“戮,病也。”

邵晋涵云:“戮,以耻辱为病。郑注《秋官·掌戮》云:‘戮,犹辱也。’《左传·文十年》传云:‘国君不可戮也。’”国藩按:《庄子》:“山木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戮亦辱也。

“恙,忧也。”

邵晋涵云:“《楚辞·九辨》云:‘还及君之无恙。’”国藩按:《公孙宏传》亦云:“何恙不已。”

“税,舍也”。

《左传·成九年》:“钟仪南冠而絷,晋侯使税之。”杜注:“税,解也。”

即舍也之意。郭引“召伯所税”,国藩疑其与舍字微有不合。

“历,傅也”。注:“傅,近。”

按:此历字当读如“离,丽也”之丽,凡人所经历之迹,犹附丽也,犹傅着也。凡物附着者谓之傅,如傅药于肤,傅毒于矢之类。《左传》“毛将安傅”,谓毛当附着于皮也。兵薄予城下曰傅,亦谓军士附着于城身也。《左传·隐十一年》“傅于许”,《僖二十五年》“昏而傅焉”,《宣十二年》“遂傅于萧”,《襄六年》“傅于堞”皆是也。郭氏训近得之,邵氏微有不合。《襄九年》“闻师将傅”,闻师将近城也。

“在,存也。”

邵晋涵引左氏僖九年传云:“其在乱乎。”杜注:“在,存也。”国藩按:《左传·襄二十六年》;“吾子独不在寡人。”杜注:“在存问也。”

《释言》:“惄,饥也。”

惄以思为正训。“惄如朝饥”,苦思而如饥也。“惄焉如捣”,苦思而如也。此等恐非本经,后人羼乱者与?

《释宫》:“柣谓之阈。”

《匡谬正俗》曰:“问曰:‘俗谓门限为门蒨,何也?’答曰:‘按《尔雅》柣谓之阈。郭景纯注:门限也。音切。今言门蒨是柣声之转耳,字宜为柣而作切音。’”国藩按:《汉书·外戚传》:“切皆铜沓。”冒注:“切,门限也。”切当是柣之假借字。

“枢达北方,谓之落时。”注:“门持枢者或达北,以为固也。”

按:门持枢之木,持上枢者即梁,持下枢者即阈也。若达于北,则极长矣。今上枢之梁长或如此。

“谓之坫,在堂隅”。

按:坫有二,明堂位崇坫康圭,《论语》有反坫,此坫皆筑土为小方台以庋物也。若堂角之坫,则初无上台,但有其名耳。

“镘,谓之杇。”

《说方》:“镘,铁杇也。或作槾。”秦谓之杇,关东谓之槾。《孟子》:“毁瓦画墁。”王肃注:“《论语》:‘杇,墁也。’”国藩按:镘本涂墙之器,而涂之亦曰镘。有用铁者,有用木者,故或从金,或从木,或从土,异同字也。

“樴在墙者谓之”。

《内则》疏云:“植曰,横曰箷。”国藩按:植非立于地也,但着于墙壁耳。吾乡俗曰“钉子”,可以挂衣。

“植谓之传。”注:“户持植也。”

按:键,门持之木,有横键者,有直键者。此曰植,盖直木也。

“杗谓之梁。”

韩文“大木为杗”本此。国藩按:梁施于南北两楹之上,堂之东西凡两梁四楹。

“开谓之。”注:“柱上欂也。”

按:侏儒短柱之上,或施方木如版,或施直木如笄,上以承栋,如花房之有蒂,所以斟酌厚薄之间也。

“栭谓之楶。”注:“即栌也。”

《说文》:“栌,柱上袝也。”国藩按:《说文》以栌为柱上之袝,则与欂、等字相同。郭氏谓栭即栌也,则是短柱,而非柱上之袝。《释名》云:“栌在柱端。”颜注《汉书》亦云:“欂,栌柱上袝也。”是栌以指柱上之袝为正解。

“栋谓之桴”,注:“屋。”

按:凡承榱之横木,京师曰檩子,《集韵》:“檩,音凛,屋上横木。”吾乡俗曰房条。其屋脊居中者曰栋、曰极、曰危,《说文》系传云:“极,屋脊之栋,亦谓之危。”其余曰桴。《说文》:“桴,栋名。”邵晋涵云:“栋,一名桴。是桴者中栋也。檐之横梁为楣,从中栋之名而亦称为桴耳。曰棼、《说文》:“棼,复屋栋也。”国藩按:凡桴皆可名棼。其在复屋者曰、曰望。《说文》:“,棼也。”。《释名》云:“,隐也,所以隐枅也。或谓之望,言高可望也。或谓之栋,是即栋也。或谓之阿,《士昏礼》郑注:“阿,栋也。”《西京赋》“列棼橑以布翼”,指檩之小者言之。“荷栋桴而高骧”,指檩之大者言之。至《士昏礼》训阿为栋,则指其地言之耳,非累名为阿也。刘熙偶有未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