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杂著卷一(第9/10页)
谨按:以上各诰轴,宜酌量分贮白玉堂老屋,黄金堂新宅,及将来修立之庙内。
——宗器
竹亭府君砚池一个、红青缎袱。手抄四书文二本、红青缎袱。谨按先大夫课徒二十余年,皆手此砚,以黑漆为合盖,无当久矣。国藩昔侍亲侧,见先大夫逢三八课日,则晨起洗砚,谓效法邑中耆宿彭薄墅先生之所为也。手抄文二本,亦肄业双峰书院,师事薄墅先生时之所抄。咸丰七年,余兄弟奔丧归来,始珍弆此二物,以为手泽。各为之袱。驼色缎绵袍一件,佛青缎绵褂一件。道光二十七年五月,国藩以大考二等,蒙恩赏大卷缎二件,遂制袍褂二付,一以奉星冈府君;一以奉竹亭府君。星冈府君以为敛服;竹亭府君之衣尚存。它日祭祀,或陈裳衣,此其一也。《文选》一部,竹亭府君曾手批者。
——祭器
锡五事,咸丰七年置。银爵三,其二在京师带回,其一系塔忠武公谒师所献。锡水碗八件,咸丰七年俞刺史所赠。锡碗一席,磁碗一席,纪泽之元配贺安人所置。临没时,请捐为祭器。
——供具
漆桌二十张。漆橙六十条。漆椅十六张。茶几十二张。椆木香几一张。香亭二座。蓝呢桌围八个。蓝呢彩五匹。锡提炉四个。镜灯四对。纱布灯九对。以上各件,皆咸丰七年治丧事时所置。大镜屏一架。狮鹿笐一张,并几垫。钱柜一个,柜一个。以上各件皆家中往年所置。
谨按:蓝呢桌围及彩,仅足为忌日祭祀之供具。其他祀典,皆吉礼也。宜另制红桌围、红彩、红伞之类。其钱柜及柜,极不足珍。本无与于有无之数,以其向在先大夫卧房之内,睹物生慕,故留为祠庙之供具,亦犹宗器之义云尔。
——图书
《皇朝经解》三十六套,三百六十册,陈岱云太守所赠,国荃装订成籍。《廿二史》一部,赵玉班太守赠国荃者。计汲古阁十七史,以宏简录代宋辽金元等史,又配以明史,咸丰八年正月国荃自吉安营中寄回。淳化本前后《汉书》各一部,各六函。汪刻前后《汉书》各一部,各四函。袁漱六太守所赠。国藩许以淳化本《后汉书》、汪刻前《汉书》赠刘君霞仙。其淳化本前《汉书》、汪刻《后汉书》则留藏家庙。此善本,不可多得者也。宋板《庄子》一部,亦漱六太守所送,皆咸丰七年十二月寄到。《五礼通考》、《读礼通考》一部,共十二函,百二十册。《文献通考》一部,共八函,一百册,吴竹庄观察所赠,咸丰七年十月送到。德化万刻《五经》六函,四十册。万刻《十三经古注》八函,八十四册。万刻《文章轨范》一函,二册。崇仁谢刻《通典》一部,四函,四十册。《汉魏六朝百三家》一部,八函,八十册。《方舆纪要》一部,八函,四十八册。胡刻《通鉴》一部,八匣,百二十八册。胡刻《文选》一部,一匣,二十四册。《日知录》一部,十二册,《三国志》一部,八册。施注苏诗一部,八册。前《汉书》一部,三十册。《长恩书室丛书》一部,八册。《四书》一部,六册。以上皆自江西营中带归之书。《通鉴》系国藩奔丧时自行带回,咸丰七年用朱笔校读一过。余系陈季牧、张小山先后带归。《古文辞类纂》一部,十二册。《十八家诗钞》一部,八册。《汉书》一部,十册。《庄子》一部,二册。《南河编年纪要》一部,三册。朱刻《说文》一部,三册。以上皆咸丰二年自京带回之书。朱子《纲目》一部,十二函,百二十册。《皇朝经世文编》一部,八函,八十册。王刻《十子全书》四函,三十册。《史汉评林》二部,共四十册。王白田《朱子年谱》一函,四册。殿板《周易折中》十二册。殿板《性理精义》五册。《湖海诗传》《文传》二部,共十八册。浙刻《东莱博义》一部。《朱子全集》
一部。《十三经注疏》一部。以上皆家中旧有之书,多系国华、国荃所置,或有自京师带归者。
初定营规二十二条
扎营六条
扎营要在山冈,不可在低湿之处,不可在四面平旷毫无遮护之处。
看营盘者,插竿牵绳,周围牵一绳墙。长夫到时,即照绳墙筑立营盘。
正墙脚宽六尺,子墙脚在内。顶宽一尺五寸,子墙项宽二尺,正墙高七尺,子墙高三尺五寸。
外壕宽六尺,深八尺;内壕宽三尺,深三尺。凡挖壕之时,每隔一丈留横路一道。挖毕之时,内壕仍留横路,外壕概行挖去。
凡一营只开二门,不许太多。门外筑一湾墙,营内支帐房两层。外层向墙开门,内层向中开门,各留大路,以便出队。
营外每百人挖茅厮一个,三箭之外牵绳墙一道。凡买卖闲人,概不许入绳墙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