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庐山召集令(第7/7页)

二是钱大钧、林蔚、陈布雷、戴笠、康泽、郑介民、贺衷寒这批人,这些人有个特点,不是来自蒋介石身边的委员长侍从室,就是来自军统什么的,大多数官职不高,但权力极大。

三是倚重的幕僚:早期有杨永泰,后来有戴季陶、张群、吴铁城。如果不把孔祥熙、宋子文放在实业家官员中,那么他们和党内人物陈立夫、陈果夫也可以归到这一类。

四是地方色彩浓厚或有反蒋前科但最后被蒋收过来的人物:比如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唐生智、张发奎、余汉谋、卢汉、傅作义、孙连仲等人。冯玉祥当然也在其中。

实际上,那个时代的中国精英,有一半多已被网罗进来。

随后国民政府成立了战时大本营,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之职行使统帅权,确定了与日作战的战略原则,也就是蒋百里的“持久消耗战”——“采取持久战略,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优劣形势,争取最后胜利”——并划分了5个战区。

第1战区在河北、山东北部,司令长官蒋介石兼着,辖宋哲元第1集团军、刘峙第2集团军、卫立煌第14集团军;第2战区在山西、察哈尔、绥远,司令长官当然是阎锡山,辖杨爱源第6集团军、傅作义第7集团军;第3战区在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司令长官冯玉祥,辖张发奎第8集团军、张治中第9集团军(后来又有刘建绪第10集团军、陈诚第15集团军、薛岳第19集团军、廖磊第21集团军);第4战区在福建、广东,司令长官由何应钦兼着,辖蒋鼎文第4集团军、余汉谋第12集团军;第5战区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司令长官李宗仁(开始时为蒋兼任),辖韩复榘第3集团军、顾祝同(兼着第3战区副司令)第5集团军。

关于中国各战区,在抗战八年中是屡有变化。

1937年7月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南京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标志着中日战争的全面开始:“面对企图毁灭我民族生存之倭寇,决定以武力解决之……如有擅自退却者,必以汉奸论罪,必杀无赦。”在结尾,蒋说道:“将士们!现在时机到了,我们要大家齐心,努力杀贼,有进无退,来驱逐万恶的倭寇,复兴我们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