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情局引火上身(第8/11页)

韦布的故事非常复杂:里面有大量古怪的人物,许多人都用的是化名,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带双姓的名字。读者想看的是一个简单的引述,解释清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发生就行了。因而没有人注意到报纸和政府的人都忙着否认文章中根本不存在的说法。正如杰克.布鲁斯告诉我的那样:

如果你问的是,“中央情报局卖提纯可卡因了吗?”答案绝对是“没有”。但是,如果你问美国政府是不是为了避免难堪并犒赏我们在反政府武装战争中的盟友,因而忽略了毒品问题并损害了法律的实施,那么答案就是“是”。

1997年五月,这种攻击给韦布带来了伤害。在极其强大的压力下,《信使报》的编辑杰瑞.塞博斯发表了一篇社论,其中谈到,尽管他同意这篇报道中主要的观点,然而他还是认为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给中央情报局机会来对这些指控作出反应;没有估算出通过反政府武装的供给线运到美国的可卡因数量有多少;对提纯可卡因泛滥的起因看法过于简单。韦布勃然大怒:

他们说,“对你的许多批评都是不公正的,但是它们都摆在那儿,必须解决它们,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刊登这篇文章。”我说,“这种作法太愚蠢。处理的方式应该是接着作后续报道,而不是退缩。”这家报纸厌透了一直遭受攻击,如果说有什么政治上的权宜之计的话,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去说,“我们的记者搞错了,对不起”。

尽管塞博斯保证说他目的是澄清事实而不是道歉,这篇社论还是被视为他们是在收回前面的整个报道。《纽约时代周刊》是这么说的:“报方说,对提纯可卡因的披露有问题”。《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专栏文章赞扬塞博斯,并引用了他的话,大意是说这篇文章“写得很糟糕”(塞博斯从来没有在社论里用过“写得很糟糕”这句话。)接着,这次报道被中断了。尽管还有许多新材料,完全有理由写出更多的文章来,然而却再也没有发表的机会了。到夏季的时候,韦布被调离这个专题,遣送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区新闻社。此后不久,他就满怀厌恶地辞了职。人们认为他离开《信使报》更加证明他犯了错:后来有一位纽约记者问我,“要是他没犯错,那为什么丢了工作呢?”

然而,韦布的报道还是惹得公众勃然大怒,致使中央情报局同意其总督察费德列.赫兹对此事进行内部调查。新闻消息称,这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调查。也许是这样吧。然而它也并非完全不耍秘密手段。一开始的时候,在应该发布报告的那个日期的前一天夜晚,消息很轻易地“泄露了”。1997年十二月,《洛山矶时报》声称,“中央情报局在提纯可卡因调查中洗清了罪名”。其他报纸纷纷效尤。然而在这一时期,报告根本就没有公布出来。接着,其公布时间便神秘地延期,理由是它可能会对正在进行的调查造成伤害。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央情报局无需公布其内部调查的任何情况,就得到了所有“中央情报局是清白的”这样的宣传。此外,由于人们倾向于看大标题而不是专栏,大家普遍的印象就是中央情报局真的已经洗清了罪名。在操纵媒体方面,这是个胜利。

在这份报告最终于1998年初公布于众的时候,他们又故伎重施。杰克.布拉姆笑着说:

嗨!他们真是选了个好时候来公布这份报告!你知道这份报告是什么时候公布的吗?就在弹劾威廉.杰弗逊.克林顿的那个星期五的晚上八点钟。因而媒体对中央情报局自己的总督察所做的报告几乎没有作什么报道,因为大家都在忙着报道其他的事情。

你不得不佩服中央情报局:如果他们不想让任何人了解这份报告的内容,那他们的安排的确妙得很。然而这种欺骗还没有结束。急着要拜读一下这著名的赫兹报告,我拨通了中央情报局的电话,想问问能从哪儿找到。接电话的是一个名叫谭雅的迷人的年轻姑娘,她告诉我说在互联网上就能看到。我简短地询问了一下有关这份报告的情况,她告诉我说其实最近进行了第三次调查,结果表明前两次的调查所作的“中央情报局不是同谋”的评定恰到好处。真有意思:以我的理解,其他所有人都认为赫兹报告对中央情报局极为不利,而且证明一直遭到诋毁的凯利报告,以及韦布的“黑暗联盟”系列报道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正确的。

那么这儿就有个挑战,我的读者。上网登陆www.cia.com吧。拉到网页底端,找到“DCIandCIAReports”(“中央情报局局长和中央情报局的报告”)的标题,点击,然后进入“OverviewofReportofInvestigation”(“调查报告回顾”)。这有两卷“赫兹有关可卡因和反政府武装的报告”的解密后的摘要:第一卷,“加利福尼亚的真相”,和第二卷,“反政府武装的真相”。您可以好好看看,自己作决定:中央情报局是有罪还是清白无辜?别忘了获得电话线主人的许可,因为这可要花上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