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开元盛世的奠基者张说(第2/4页)

张说的京官生涯就这样告一段落,但他却因此名声大振,这个平时谨小慎微的官员,一下子成了群臣中的楷模。张说离京前,宋璟等大臣不顾危险前来送行,张说的“忠直”之名,一下子传遍天下。

张说在岭南一窝就是两年,期间京城发生了很多变故,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继而唐中宗李显复位,大家自然想起了当年不畏强暴的张说,公元706年,张说重新得到任命,调任兵部员外郎,这次任命,其实是临危受命。

此时复辟的唐王朝,经济破坏严重,外敌不断入侵,可谓内忧外患。张说回任后不久,叛乱的突厥势力就大肆袭扰唐朝边境,面对严重的边防形势,张说一针见血指出,根源在于府兵制的破坏,他提出由朝廷出资,征募壮士从军,这就是“募兵制”。募兵制从贞观时代就有,但是大规模的募兵,却是从此开始。依张说所言,唐王朝很快击退了突厥的入侵,接着张说又调任吏部员外郎,清理武周末年遗留下来的积案。他坚持公正原则,不因官员的立场身份搞“一刀切”,相反就事论事,纠正了大量冤假错案。这时候的张说,史载每天“奔走如飞,通宵不眠”,是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工作狂。扑了没一年,张说的母亲去世了,这时候国家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唐中宗舍不得张说回家守孝,以升官挽留,张说却坚辞不受,硬是辞官回家了。这几件事情,让张说在朝野上的知名度大增。知名度提高了,官就接着升,服孝期满后,即升任工部侍郎,不久后又改兵部侍郎,署理北方五兵府边事。他主张对北方的契丹采取招抚政策,稳住了自武则天时代开始动乱的东北边疆形势。不久又改任工部侍郎,面对国家财政紧张的局面,张说精打细算,从各项工部开支中省下来大笔经费,休整了武周末年荒废的黄河苏北一带的堤坝,重新开通了山东济水的河道,华中的水灾和山东的干旱皆因此得到了缓解,那段时期的唐王朝,可以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张说。

而后唐中宗英年早逝,其弟李旦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睿宗。唐睿宗时代的张说,得到了他一生里的又一个重要机会——出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师。这个时候,对后来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其实是一段相当重要的时期。彼时武则天虽死,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一直希望能做第二个武则天,自然视李隆基为眼中钉,偏偏身为皇帝的唐睿宗,是一个对妹妹太平公主感情很深的人。姑侄之间的争斗,做侄子的李隆基起初处于不利局面,而张说因为在立太子问题上支持李隆基,也成了太平公主的眼中钉。太平公主此时权倾朝野,国家大事,唐睿宗都是首先听取她的意见,朝中百官也多出于其门,太平公主咄咄逼人,张说以退为进,主动借小错辞去了中书省平章事的职务,去李隆基的太子府担任侍读,避开太平公主的锋芒。彼时的李隆基年少气盛,遇事喜欢强争,很遭唐睿宗不满,张说阻止李隆基的这种做法,劝李隆基要对太平公主“和柔”。不久之后,李隆基依张说言,请求罢免了谏阻太平公主圈地的姚崇,讨得了唐睿宗的欢心。就在同年,长安城突现彗星,古人皆以彗星为“凶兆”,太平公主趁机散布谣言说李隆基要夺权,危急时刻,张说果断向唐睿宗进谏,声称“此谗人设计,陛下若使东宫监国,则灾难不生”。一句话,抓住了自幼迷信的唐睿宗的软肋,唐睿宗听后格外高兴,大赞张说“真知我也”。他本身就是一个不喜抓权的文人,自然顺水推舟。次年,李隆基正式即位,改年开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

张说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稳住了李隆基的位置,确保他成功登基,但危险并没有过去。朝中大臣多是太平公主的同党,张说也是太平公主的眼中钉,李隆基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威逼李隆基将张说贬斥到洛阳,张说格外淡定,临走前送给李隆基一把匕首,暗示李隆基要先下手为强。但先下手为强何其难,此时唐朝7个宰相,5个是太平公主的心腹,把持长安兵权的左羽林大将军常元凯也是太平公主亲信,李隆基虽是天子,却无权无兵。偏偏太平公主也不消停,她与宰相窦怀贞等人早就密谋,要借机废掉李隆基,登基称帝。关键时刻张说献策,要李隆基联合唐朝宗室齐王、薛王共同行事。七月甲子,李隆基正式摊牌,他先是派部将王毛仲率300精锐,先奇袭了羽林卫,杀掉了太平公主的死党常元凯,接着在朝堂上戒严,当场逮捕了窦怀贞等太平公主党羽,先前牛气哄哄的太平公主,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太平公主也因此被“赐死于家”,至此,李隆基,这位时年28岁的青年皇帝,总算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经营能施展他雄才大略的“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