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西汉皇朝的盛极而衰(第10/12页)
平定了西域地区,汉宣帝也为丝绸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此,天山南北成为中西交通的桥梁,西域各地和汉朝各方面联系日趋密切,丝绸、漆器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了全世界。
当时,汉代去往丝绸之路的商队通常由政府官办,称为使节,实际是官办的贸易队伍。汉宣帝时代,每年都派出大批使团随带大量的牛羊、缯帛和黄金,用骆驼和驴作为运载工具,跋涉于沙漠、碱滩、草原和峡谷之间,和远方的塞人、大月氏人交换商货。这些汉朝商队跨越了阿姆河,进入里海北部、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北印度等地,他们中最远的到达了地中海滨的安提阿克,有的甚至还抵达了罗马,充当了汉朝的使者。
汉宣帝时代对丝绸之路的经营仅仅是一个开端,这一举动保护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使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交融的大通道。在这条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大道上,大流士、亚历山大王、汉武帝、汉宣帝、唐太宗和贵霜朝诸王、萨珊朝诸王、伊斯兰教主、蒙古大汗们、帖木儿等都曾活跃一时。可以说,汉宣帝经营的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打开了整个人类文化交融的通途大道。
强悍的山地步兵族——西羌
西汉时期,在繁忙的丝绸之路上,除了匈奴还有另一个让汉宣帝头痛的对手——西羌。西羌人当时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一带活动,也是一个作风强悍的战斗民族。由于大漠自然资源贫乏,为了部落的生存,西羌人生性坚刚勇猛,常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并且艰忍耐寒,哪怕女人怀孕生孩子也从不避风雪,身体素质简直是强到令人发指。如果说匈奴是当时最强悍的草原骑兵,那么羌族就是当时最强悍的山地步兵。
汉昭帝时,汉朝为了进一步稳固帝国西陲的边防,于公元前81年在西羌河湟故地增设了“金城郡”,金城的意思是希望此地如金铸成,坚不可摧。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辖今甘肃省兰州市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的广大地区,并迁移了大量汉民过去生活,以壮大其力量。从此,湟水流域二十年太平无事,直到公元前62年,湟水两岸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巨乱。
这一年,汉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为义渠部落后裔)出使西羌,宣导汉朝的民族政策。西羌先零部落的酋豪便趁机向义渠安国提出了一个居心叵测的请求,想渡至湟水北面,那里自然资源丰富,生活更容易些。西羌自从迁徙到青海湖一带后,日子过得很艰苦,始终惦记河湟故地那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他们保证,只要能让他们回到故乡,绝不侵扰农田,他们只是想在汉民弃耕的荒地上放羊牧马。义渠安国一听“家乡”这个字眼,立马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淳朴的要求啊,简直被感动得不行了。他二话不说,立刻答应了羌人的请求。然后回到长安向宣帝报告了这个情况。
旁边的赵充国一听,立刻感觉大事不妙。因为汉朝的大臣中没有人比赵充国更了解西羌。他原本是陇西上卦人,后响应武帝移民河西的号召,举家迁往金城令居,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令居是汉族和羌族之间的要塞,赵充国一家常年跟羌人打交道,最了解羌人的习性。他们这下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避开汉人农田去放牧?于是赵充国立刻给汉宣帝上书:义渠安国感情用事,奉使不敬,擅作主张,招寇生事,其心当诛也!
汉宣帝看了赵充国的上书,内心也有一丝慌乱,但他还存着一丝侥幸,也许事情不会糟糕成那样,只要汉朝对羌人善加抚慰,用关爱打动他们,或许就能让他们与汉人和睦相处呢。然而汉宣帝想错了,事情很快就变得无法控制。西羌各部落以汉使有言在先为由,不顾汉军阻拦,强行渡过湟水,如潮水般涌入金城、武威各郡县,汉朝军队拦都拦不住,这下可真是成了“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汉宣帝没辙,只好吩咐河西各郡县严加监控西羌各部落移民,然后等待下一步指示。然而不久,河西各郡县传来了一个更可怕的消息:本来不共戴天的西羌各零散部落,竟然结成了联盟。原来,西羌在渡过湟水对岸后,先零部落酋豪马上就站出来牵头,召唤周边各羌族部落开了个重要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大大小小部落首领共两百多人,达成了摒弃前嫌,交换人质,订立盟约,齐心协力为美好生活奋斗的联盟。原本一盘散沙的西羌,其战斗力顶多与西域一小国力量相当,然而团结紧密的西羌联盟,其实力决不会比匈奴差。
汉宣帝有点懵,又喊赵充国来商量。赵充国一见面就告诉汉宣帝,事情恐怕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个羌族结盟的背后主使一定是匈奴,估计已经筹划好多年了。赵充国的建议是:如今匈奴力量不如以往,属国尽叛,西羌是他们现在最后的希望了。这会儿肯定已经有匈奴的人秘密潜到了西羌部落中,策划里应外合,准备拿下河西移民区。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未雨绸缪,早作防范,把他们的计划扼杀于摇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