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武中兴,大汉的回光返照(第17/18页)

匈奴人来来回回折腾了大半年,疏勒城仍然没被踏平,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西域其他小国,驻扎北路的西域都护陈睦在随后与匈奴的抵抗中战死沙场,车师前国的关宠部队也英勇奋战而死。西域诸国在匈奴铁骑的踩踏下纷纷投降,疏勒成为孤城一座,再次被包围。这一次,耿恭遭遇的是断粮,原先的几百士兵也因为伤病只剩下几十人。车师后王的夫人曾在解围期间偷偷地给耿恭送过一些粮食,但终究是杯水车薪。疏勒城的将士们开始吃眼前所有能吃的东西,甚至把皮革铠甲切碎煮食,又把弩箭拆开,把上面的皮条和弦都煮了来吃。匈奴单于实在没有耐心了,派人喊话招降,表示只要耿恭愿意投降,就把女儿嫁给他。耿恭假装感兴趣,请匈奴派使者进城细谈,但使者一进城就被杀死,士兵们在城墙上将尸体分块,煮了吃了。匈奴单于气炸了,加紧攻城,却依然拿不下疏勒。

此时,耿恭与关宠发出的求援信在路上走了六个月后,终于送到了首都洛阳,但是因为赶上明帝驾崩,忙完明帝的丧事,章帝才开始考虑疏勒城的问题。以司空第五伦为代表的一方坚持认为不该救,理由是,距离太远,隔了千里之遥,来来回回这么长的时间过去,说不定耿恭他们早就战死了,更何况为了救几十个人,牺牲更多的人,这一趟救援实在不值得。而司徒鲍昱言辞恳切地说:“当初是皇帝派将士们去远征西域,如今将士有难,朝廷却在关键的时候抛弃了他们,这样做只会增长匈奴的士气,使那些忠诚的人受到伤害。以后匈奴要是再来侵犯,必然没有人愿意再去为汉朝效命。”鲍昱又补充说:“耿恭、关宠他们只有几千士兵,但匈奴久攻不下,可见他们对国家是忠心耿耿的。陛下可以命令敦煌、酒泉两郡太守,各发两千精锐骑兵,火速救援,然后迅速折返。”章帝最终下定决心,命令敦煌、酒泉两郡太守率军援救,同时加发张掖郡兵,以及鄯善国的军队,一共七千人,驰援柳中。又派征西将军耿秉(耿恭的堂兄)屯酒泉,领太守事,做好战略准备。

公元76年正月,军吏范羌带着救援部队来到柳中城,然而他们见到的只有尸体,关宠部队在一个月前集体战死。西伯利亚的寒流动摇了救援军队的意志,这一趟柳中城算是白跑了。秦彭诸将认为任务已经完成,准备返回,但是范羌坚持要去疏勒看看,确定耿恭是否还在。秦彭等人劝不动范羌,便给了他两千兵马,让他自己去看。范羌冒着严寒历尽艰苦终于来到了疏勒城。耿恭跟将士们早已奄奄一息,听到城下有动静,以为是匈奴来袭,准备起身做最后的抵抗。范羌听到城头响动,知道耿恭还活着,于是大声呼喊:“我是范羌啊!我来迎接耿校尉!接你们回去!”疏勒城内顿时爆发出欢呼声,城门大开。范羌看着眼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士兵,内心震撼不已。

第二天,大军撤出疏勒城,匈奴兵紧追其后,耿恭且战且退,最后抵达玉门关时,二十六人只余十三人。

后世岳飞在《满江红》里提到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说的就是耿恭。

著名的女文豪——班昭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昭十四岁那年嫁给了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她为“曹大家”。(当时人们把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尊称为“大家”,“家”在此读姑。)

班昭与她的两个哥哥一样,都非常有才华,她曾经帮助大哥班固修《汉书》。《汉书》与《史记》一样,是一部历史巨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一百篇,共一百二十卷。由于司马迁的去世,《史记》记事止于西汉武帝大初年间。后虽有人补写,班彪认为“多鄙俗,不足以踵其书”。他便收集史料,撰写《后传》六十余篇,意在补齐“太初以后,阙而不录”的部分,开始编写一部始于高祖创业,终至王莽覆亡的(包括西汉全部历史)《汉书》。这部历史巨作从班彪开始写,到班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完成,班固却因为窦宪一案受到牵连,最后死于狱中。《汉书》的编写被按下了暂停键,已经写好的稿本甚至部分丢失。汉和帝下令让班昭接替哥哥的工作,并且同意她和马续到皇家的东观藏书阁续修《汉书》。班昭为完成父兄的愿望,欣然前往,在藏书阁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和《天文志》。至此,这部完整的《汉书》,历经四十年的编撰工作,终告完成。《汉书》完成时,班昭已经四十岁了。